通讯员 常雅涵
他们是离中国贫困群众最近的人,在资源相对贫瘠的土地上,润泽民心、扎根人民;他们征战于没有硝烟的激烈战场,在贫困堡垒的攻坚之地,冲锋陷阵、愈战愈勇;一个个“村主任”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就如同一面面旗帜,飘扬在一个个脱贫攻坚战场上。
此时此刻,中国反贫困斗争进入到决战决胜阶段,“村主任”们正在最前线发起最后的冲锋......
他们是带头人
播下一种信念、一份希望
沿着张罗公路向东前行,我们走进了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一幢幢整齐划一的高标准住宅映入眼帘,一片片葡萄园郁郁葱葱,一串串诱人的葡萄缀满枝头,前来采摘、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的红沟村,景色优美,民风淳朴,旅游及葡萄产业蒸蒸日上。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遍地红土的落后小山村?
不少中国贫困的土地上,大自然犹如一支神奇的笔,画下变幻的地貌,也堵住了致富的道路,一代代人被迫与贫困为伍。昔日的红沟村,遍地红砂土,粮食难以丰收,每年进入汛期,还面临着田毁屋塌的危险。多少次了,村民们向贫困发起冲锋,但每次轻微的市场波动和天灾都会将全村打回原形。
多少人被困在小山村里,千百年来,被贫困禁锢的除了脚步,还有思想。
“以前为什么穷,现在又为什么挣到钱了?”
听到笔者提问,正在温室大棚里采摘皇冠梨的贾宏福停下手里的活计,认真地想了想说:“以前我种的菜、种的葡萄只能卖两公里远。现在能卖几千公里,卖出好价钱。村长说我成为市场细胞了。”
贾宏福嘴里的“村主任”叫张文林,是板桥镇红沟村村委会主任,也是本村的致富带头人。
对脱贫攻坚最基层的村主任张文林来说,在这种阻隔、闭塞、围困,有时甚至是一无所有之下,带领村民们找到一条发展致富的道路需要多少智慧与勇气?
张文林带着村民们用烟熏黑了一间会议室,经过了无数个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的夜晚。
要想改变穷困现状,就得走出去。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张文林带着村两委班子的同志去兄弟乡镇、相邻县区学习先进经验,探索红沟村的发展之路。
红沟村多年难改贫穷落后的面貌,村里的小伙子很难讨到当地的对象,作为村长的张文林一筹莫展。2014年春节,家里来亲戚,媳妇端出自家烧制的炕馍馍,表皮酥脆内里松软的农家馍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这么好吃都能拿出去卖了”,一句玩笑话,一下点醒了他,第二天他把书记付荣同志请到家里,说了自己的想法。两个人促膝长谈,一个大胆的决定为红沟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单打独斗没有出路!”在张文林看来,红沟村有山有水,但远离市场。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教会村民如何走进市场。
2000年以后,穷则思变的红沟人不再安于积贫积弱的现状,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红沟村开发北部山地,发展设施葡萄,利用独有的地理土壤条件,红沟村葡萄种植取得成功,张文林便是第一批受益者。
“开始大家都想不通,后来看到效益,村民慢慢意识到,种植葡萄的前景是特别好的。我现在种着20亩葡萄、20亩制种玉米,毛收入一年能达到十五六万,生活有了太大的变化”,张文林如是说。
红沟村地处板桥镇以东10公里,南依黑河,北靠合黎山,这里地处北纬38度,与法国波尔多纬度相同,日照充足,是出产酿酒葡萄的最佳地理位置。近年来,红沟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着力打造以葡萄产业示范带、民俗文化体验带、黑河自然风光带、峡谷奇观探险带为主的复合型乡村旅游链,提升葡萄产值品质为方向,发挥专业合作社主体作用,严格生产环节,加强技术指导,完善冷链设施,优化外围环境,统一进行销售,逐步转变传统葡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起果品品质佳、经济收益高、社会效益好的葡萄标准化生产体系。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累计完成中后院改造99户,改造废弃天生场90多个,全部进行统一规划,种植露地鲜食葡萄,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2008年8月,红沟村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经营模式,利用扶贫互助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葡萄旅游产业。短短几年时间,露地葡萄种植面积从当初的3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余亩,温室葡萄大棚200余座。
“目前,葡萄专业合作社已与108农户签订了入股生产经营协议,扶持入股农户果实套袋5万个、有机肥10吨,争取项目扶持资金10万元对2座500吨冷库进行改造提升,形成葡萄产业“抱团发展、共负盈亏”的发展格局。”谈到未来葡萄产业的前景,张文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说起葡萄产业,作为村主任的他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还告诉笔者:“2000年以前,全村产业单一,主要种植小麦和大田玉米,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2000年以后,我通过发展玉米制种和葡萄产业,人均收入逐步提高,至目前,全村玉米制种面积达3200亩,葡萄面积达1500亩,全村经济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14500元,比2000年翻了十倍。”
随着葡萄产业不断壮大,红沟村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近年来,红沟村先后实施了美丽乡村等一大批惠民富民项目,村美人富的同时,红沟村两委因地制宜,充分依托红提葡萄、黑河风光、农耕民俗、峡谷奇观等资源优势,以打造“旅游专业村”为目标,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逐步打造集峡谷奇观探险采风、农事体验果品采摘、民宿追忆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红沟特色乡村旅游业态,着力实现特色乡村旅游的乡村景区化、景区全域化,让乡村旅游既彰显“土气”,又焕发“生气”和“朝气”。
作为村主任的张文林,带头搞起了葡萄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在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书付荣的支持和鼓励下,张文林一手创立了临泽县红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吸纳本村11户农户投资入股,大力发展集农家大锅台、乡村民宿客栈、葡萄销售、农家散养鸡、亲子游乐园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他如一泓清泉,浸润着贫困群众的心田,以身传教,教会了村民们,怎么走出自己的“路子”!
“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变化就是把客人请进来,把我们的红提葡萄带出去”,说起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张文林深有感触。随着乡村旅游业逐步兴起,红沟村葡萄种植大户贾宏福也有了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特色采摘的打算。2016年,他从山东潍坊引进了65棵樱桃树苗,开始种植樱桃,随着乡村旅游热度的提升,他的樱桃采摘分外红火。今年,他的樱桃成熟后,一周左右的时间,便被抢购一空。“开始还以为樱桃不好卖,没想到今短短七八天时间,就全部被采摘完了,两棚樱桃收入了2万多元呢,乡村旅游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贾宏福高兴地说。
近年来,红沟村以打造“旅游专业村”为目标,统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文化体育广场项目以及二三四社居民点130户农户前门面改造项目,坚持改造与提升并重,现已建成特色民俗客栈,配套建设大锅台、凉亭、蒙古包等设施,集采摘、自助烧烤及农家休闲为一体,并大力推进改厕、改厨工作,建成花卉基地40余亩,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同时,村上还利用黑河自然风光,建设荷花观光垂钓基地,充分发掘黑河风光、农耕民俗、葡萄产业、香古寺以及峡谷奇观等资源优势,打造复合型乡村旅游链,建设“一轴四带”乡村旅游区。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实施,一场影响深远的乡村经济再造也悄然发生:
不少乡村干部有了职业经理人的味道,很多外出的村民返乡任职创业,大量村民在村里就成了打工一族,田园综合体不断出现......
沉睡多年的一个个贫困乡村犹如注入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