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兰乐其屋
居兰乐其屋
何兴成老两口迎来新生活
孩子们在景宜家园配建的幼儿园快乐玩耍
入住新家的居民迎来了新生活
入住新家的居民迎来了新生活
把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党和政府不变的“初心”。过去的五年时间里,这座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喜人的改变。街头巷尾的变迁里,既映射着城市发展的宏大篇章,也连接着数百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其中,“住有所居”是人民群众对于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美好的人居环境这一小康目标的期待。
人民所求,执政所指。“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力争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住有优居,积极回应群众“住有所居”的期盼。从容纳一家三代人的狭小住所到宽敞明亮的电梯房,从冬天烧煤炉子取暖到天然气壁挂炉自烧地暖,从杂乱的城中村、棚户区到整洁优美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我市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要求,高度重视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抢抓政策机遇,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数据显示:从2011年启动以来,我市已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233个,涉及18万户,惠及群众52万人以上。其中现已基本建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110个,9.5万户,已受益群众达28万余人。
“我彻底告别了老鼠出没的旧房子”
客厅朝南是明亮的阳台,温暖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照进来。初冬时节,整个房间内即使关掉暖气也十分舒适。居住在城关区中科院科苑小区一区的周春梅在家中穿着短袖睡衣,脸上满是笑容。
比起院子里很多还未实施改造的老楼住户,周春梅觉得自己能搬离平房住上电梯房,非常幸运。2018年底,她拿到了新房子钥匙,忙着装修、布置,终于在去年搬了进来。回想自己拆迁前住的老房子,周春梅苦不堪言:“现在住房条件好多了。以前住的是老平房,环境很差。记得刚搬进去的时候,房子内外都很脏。最可怕的是,有很多老鼠出没,每到晚上就会闹。家里不敢随便放食物,米面油菜都得藏起来。”她回忆着说。为了躲避老鼠的骚扰,周春梅买来了专门放食品的柜子,还得拿锁子锁起来。又买来很多粘鼠板、老鼠药,投放在墙角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她们找来农用车,清理院落周边的垃圾堆,粉刷墙壁,地面铺砖,才可以住得略微舒适些。然而,由于建成时间较早,老房子里配套设施很陈旧,住着时常觉得不如意。
看着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楼房,很多居住在老房子里的群众改善住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几年前,中科院兰州分院对周春梅等人居住的平房区和一个招待所进行棚户区改造,在原址新建了两栋高层住宅,68户拆迁户得到了安置。既帮助拆迁户圆了住新房的梦想,也解决了引进人才的住房需求。
棚户区改造综合效应显著
“近几年,我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进入了攻坚阶段。整个‘十三五’期间,全市棚改工作的力度非常大,同时也呈现出实施项目多、惠及群众广、投资规模大、产业导向性明显的突出特点。”市棚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棚户区改造在有效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的同时,在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方面也发挥了重大的战略作用。
11月18日,记者在安宁区众邦大道看到,笔直的马路东侧是安宁堡街道棚改集中安置点——安宁堡家园东区,6栋高楼耸立,院落整洁有序,拆迁群众已经入住数年。而在马路的西侧,是正处在建设阶段的安宁堡家园西区。距此不远处,中海河山郡商品房小区已经建成,安宁碧桂园项目也正在建设中。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道路,四处一派新城区的景象。
“安置项目西区一期1864套已建设完成,明年就能分配入住;二期3190套住房今年4月份已开工,正在加紧建设,目前进度已基本达到地上10层,预计2022年4月完成。待西区建设完成后,安宁堡街道的1.3万余名拆迁群众,全部可以安置上楼。”安宁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承荣信心满满地说。安宁堡街道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单体规模较大,这也是我市探索棚户区、城中村集中连片改造的亮点项目之一。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棚改稳增长、促投资作用,通过棚改拉动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机械工业、社会服务、交通物流等上下游行业发展,累计带动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以上。全市坚持通过棚户区改造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相结合,先后集中连片改造马滩片区、安宁东西片区、达川东川新城片区等,盘活7个城中村的2万亩土地,打通18条断头路,增加基础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公用设施,配套建设医院5个、中学7个、小学18个、幼儿园20个。同时,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抽疏战略,对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大的棚户区改造实行异地安置,在腾出的原址土地建设小游园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完成闵家桥、绣河沿、会宁路、白银路等8个小游园改造。此外,将棚改与改善民生规范租售并举住房保障体系相结合,为中心城区抽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工程提供拆迁安置房源支持,棚改余量房用于人才用房和租赁用房,增加余量房中的商品房供应量,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十三五”期间棚改惠及30余万群众
为了抢抓机遇,推动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我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三年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兰州市棚户区改造界定标准》、《兰州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审核审批规程》、《兰州市棚户区改造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等17个文件,不断完善棚改土地房屋征收、土地开发整理、安置住房建设、分配管理办法、融资绩效评价、工作推动机制等政策体系,为棚改项目有序实施、破解瓶颈、成效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十三五”以来,我市建立了市列棚改项目库,入库项目195个,并于前一年度提前开展项目筛选培育工作,通过各区县认真谋划论证,做实前期工作,切实增强棚改项目的成熟度和可行性。每年召开全市棚改项目现场推进会,提前将下一年度任务下达各区县,利用“冬防”、“疫情防控”时段开展棚改项目手续办理、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为项目建设争取时间。此外,将棚改项目启动缩减为两个环节,即各区县确定改造方案,市棚改指挥部审定后实施。通过主动上门、提前介入、集中审批、适当顺延等方式加速手续办理,推行棚改项目容缺受理、先办后补,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因素影响,市棚改办强化跟踪服务,积极帮助棚改参建单位解决好企业开复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区县政府加大征收补偿力度,指导棚改项目及时办理建设手续。针对2020年省列棚改项目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由市住建局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时启动“容缺”式先行审批,办事群众和企业只需在承诺时间内补齐相应材料即可,加快推进棚改项目早日开工,推动全市棚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99个,涉及10.82万户,累计开工建设房屋16.68万套,惠及群众30余万人。其中,2016年实施改造2.11万户,2017年实施改造3.05万户,2018年实施改造3.12万户,2019年实施改造1.33万户,2020年实施改造1.21万户。截至10月中旬,今年棚改年度任务已全部完成,开工率达到100%,基本建成率达到100%。
积累经验让群众更多受益
在项目实施中,全市各县区因地制宜,纷纷探索尝试适合自身的工作机制,为全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积累了宝贵经验。如:城关区主动为棚改企业牵线搭桥,着力抓整体规划、征地拆迁、房源落实、项目融资,有力推进重点片区改造;七里河区以“三坪、两滩、一路”为重点,整片区、整街区推进棚改工作;西固区实行全域棚改,整合全区棚户区(城中村)土地资源,片区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建设和统一安置的方式,“肥瘦搭配”利于项目资金平衡,加速项目推进;安宁区实行全区统筹规划,打破街道界限,集中建设安置点;红古区通过倒计时差异化奖励等方式推进征拆工作;榆中县将棚改与“全域旅游示范县”和“产城融合试点县”创建相结合,采取优区域、举全力、赢信任、统协调、严把关、取民心的工作方法,有力推进了片区式棚改,社会效益突出,环境改善明显。
与此同时,我市在棚改项目实施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让群众更多受益的原则。我市进一步优化安置条件,推行安置先行、以房等人,坚持棚改片区拆迁前先行规划建设安置房,要求棚改安置房选址在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不断提高棚改项目品质,适当放宽棚改安置房户型限制,建设标准与商品房项目看齐,严控容积率、绿化率等规划指标,同步规划配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停车位户均配置,推行精装修和品牌物业管理。通过集中购买商品房和优化货币安置等方式,拓宽群众安置渠道,提升群众居住水平。
攻坚克难的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大胆创新的尝试……省会兰州在棚改工作中的努力,也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至2019年,我市连续三年获得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市州称号;2016年至2019年,我市西固区、城关区、安宁区先后数次获得全省棚户区改造先进区县称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陈 玮 文/图
相关新闻
- 2020-11-23兰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
- 2020-11-23兰州市已储备1万吨冬春蔬菜 以耐贮存、易周转品种为主
- 2020-11-23润物无声民心齐 幸福生活入画来——兰州市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综述(三)
- 2020-11-23全国文明村镇 苏家寺村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文明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