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人才强市: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智力引擎”
原标题:整合优势资源 集成政策效应
人才强市: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智力引擎”
“十三五”以来,兰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整合优势资源,集成政策效应,立足省会城市人才制高点和集聚区优势,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充分发挥了人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注入了强劲动力。
汇聚多方英才:全力构建人才高地
“十三五”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打造具有兰州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实现了人才总量的不断提升和人才结构的持续优化。
我市紧紧围绕兰州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出台了30多项制度办法,使得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的机制更加完善。
要想海纳百川汇聚各方英才,必须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真正实现“既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2017年至2019年,我市先后兑现优惠政策8000多万元,建成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4.48万平方米,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确保了各类人才在兰后顾无忧。入住兰州市人才公寓的各方英才纷纷表示,公寓不仅居住条件好,设施也非常完善,接入了宽带、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安装了电子监控管理系统,配备了家具家电,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让引进人才在兰州“落户扎根”,只是全面优化服务环境的一个缩影。我市牢固树立“全域人才”理念,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兰州区域内的中央和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全部纳入兰州市人才服务保障范围,同等享受财政金融、项目扶持、职称薪酬等优惠政策,形成配套衔接的“1+9”人才保障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全方位优质服务,为我市打造人才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多措并举用好人才
“我邀请你们到我的家乡兰州来,那里山美、水美、文化更美。”
2018年12月8日晚,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在中国电影华表奖的领奖台上说。作为本土原创电影《丢羊》的导演和总策划、兰州市首批“金城文化名家”,他不仅为兰州人捧回了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华表奖,还在全国观众面前发出了属于兰州电影人的声音。近年来,汪小平拍摄制作了本土“丢系列”电影《丢羊》《丢心》《丢人》等。2017年荣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
“精致的城市要有精致的人和思想,兰州这个城市不缺乏文化,也不缺乏优秀作品。因此,在推动文化创作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挖掘这片热土,讲好兰州故事至关重要!”汪小平感慨地说。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引育并重,组织实施了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人才工程,稳定现有人才,激励干事创业,为本土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实施“金城萃英”人才计划,截至2019年底,先后从全市各行各业评选表彰“夕阳红”专家、首席专家、青年专家、“金城工匠”134名,评选“兰州市领军人才”“金城文化名家”等各类本土优秀人才近2000名。对入选各类本土优秀人才,每年最高给予10万元的工作补贴和20万元的聘期奖励,并通过建立工作室支持他们开展科研攻关、培养青年人才。
我市坚持产业集聚、项目带动,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实施产业平台集聚计划,截至2019年底,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1个,引进院士21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在生物医疗、信息安全、生态环保、3D打印、空间测绘等方面,切实破解了一批制约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同时,广泛实施市级重点人才项目和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计划,连续举办“活力金城”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截至2019年底,累计投入1.9亿元支持442个重点人才项目。设立20亿元的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全力支持各类人才干事创业。
此外,我市积极引导省内外科技成果在兰转化,促进在兰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动融合,截至2019年底,先后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1个、企业研发机构20个,并与北大、中科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共建6个技术转移中心,与19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依托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国家实验室,成立了稀土功能材料、生命科学技术等4个产业研究院。
我市着力构筑全面开放的人才集聚高地,截至2019年底,先后在美国硅谷以及中国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设立驻外人才工作站15个,还联合兰州大学设立了驻京人才工作站。2017年至2019年,全市共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2559人,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等375人,引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优秀毕业生392人。
强化人才支撑:服务保障脱贫攻坚
盛夏的骄阳,映照着兰州市皋兰县黑石镇白崖村的沃土。在种满马铃薯的田地中,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杨来胜正挥汗如雨,针对品种更新慢、重茬病害严重等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问题,手把手为农民们指导着种植技术。
作为兰州市马铃薯技术带头人,杨来胜大力推广自主研究的“马铃薯膜上覆土机械化”种植技术,3个人的专业组干一天,就可以种植盖膜15亩以上,比传统人工种植提高20倍以上,大幅降低了种植成本,切实提升了群众收入。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是关键所在。兰州市坚持把优质人才资源聚集脱贫攻坚一线,以高端人才、培训平台、科技人员为抓手,努力实现人才下沉、智力下移,用人才杠杆撬动产业发展,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兰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高端人才指导“领”,涵养“一池活水”。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专业特长,盘活用好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领域首席专家工作室、青年专家工作室发挥作用,围绕科技研究、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技术服务、人才传帮带等职责任务,聚合力量,高质量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引进农业农村领域8名国内高层次专家分批来兰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为全市马铃薯种薯种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截至6月底,4个首席专家、8个青年专家工作室累计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人数500余人次,不断增强全市农业农村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截至6月底,共开展线上线下各类专题培训6期,培训脱贫攻坚专业干部和农技人才7517人,举办专题讲座15期,培训乡村人才4500余人次,有效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夯实持续稳定脱贫的人才支撑。
强化精准扶贫,探寻科技助推产业扶贫新举措,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造活力,在全市开展100名农业专家“一对一”结对指导服务100家经营主体的“双百行动”,引导全市农业科技人才深入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科技指导与服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晨
相关新闻
- 2020-10-25【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 2020-10-25【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路网畅通 农民“钱袋子”连起市民“菜篮子”
- 2020-10-25【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 2020-10-23【回眸“十三五”】图解|甘肃省绿色生态环境报告 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