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跳跃、岩羊成群、鹿鸣山坳,大黄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看,山里来了一群小精灵
原标题:猞猁跳跃、岩羊成群、鹿鸣山坳,大黄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看,山里来了一群小精灵
金昌日报记者 运主伦 实习记者 韩淇 常建哲
大黄沟里发现了猞猁!9月15日,记者在永昌县红山窑镇采访时,听大黄山森林资源管理站站长李国有说:“前几天,我刚走出位于大黄山脚下的宿舍,一只黄色的和狗大小的猫科动物伏在离我不远的草丛中,两只耳朵上一撮标志性的长毛高高耸起,猞猁!我大声叫了起来。现在,大黄山上的野生动物多了,我们巡山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动物残骸,我们以为山里有狼,原来山里出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
大黄山发现顶级捕食动物猞猁,标志着大黄山在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生态平衡。
大黄山南依祁连,北枕龙首,是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分水岭。东西长约36公里,南北宽约 21公里。主峰因山顶平坦,状似磨盘得名“磨磨顶”,海拔3978米。
初秋时节的大黄山,没有了“焉支雨洗湿融融,翠嶂晴岚出碧空”的层峦耸翠,但依然有着“牛羊散漫落日下”的景致。 当车辆逐渐深入山内,车窗外也由草甸向着灌木与松杉过渡。行进到海拔3240米的山谷,下车徒步,峡谷两侧崇山峭直,山间溪流潺潺,灌草间不时可见探出身子觅食的旱獭。登高远眺,粉红的绣线菊、明黄的金露梅、青翠的云杉……颜色各异的植物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在夕阳倾泻下,将大黄山染成一席华美的锦缎。
“快看,山上的马鹿!”记者顺着带路的红山窑镇司机李志的指引看到,南面的山腰里,4个马鹿正在悠闲地吃草,丝毫没有受到惊吓的迹象。
上世纪下半叶,大黄山林区由于超载放牧和人为破坏,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干沟。为了让“大黄山中无大黄”的情景不再出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金昌市高度重视辖区内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不断加大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和问题整治力度,2001年,永昌县设立大黄山森林资源管理站,并依托国家启动实施的三北四期、荒山造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先后进行封山育林,现在,南坡上种植的成片云杉已有两米多高,成了一道新的风景。
伴随着林草植被的逐日丰茂,许多原本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也再度出现。
猞猁曾是统摄大黄山的顶级捕食者,近年来也屡屡进入护林员的视野之中。
猞猁和大多数猫科动物相同,离群而居,善攀岩跳跃,体型瘦削却异常凶悍。耳尖上耸起的黑色簇毛,就像戏曲里将官头顶的雉翎,是它雄踞大黄山最好的通行证。白天,它常趴伏在岩石上晒太阳,有时甚至会在一处静卧数日。但在夜幕落下之时,这名伺机而动的“先锋小将”,就成为大黄山这片旷野之下最危险的猎手。
食肉动物的频繁出现,通常意味着这条生态链的中间环节——中小型草食性、杂食性兽类的大量集聚。岩羊跳跃、旱獭探头、雪鸡觅食......这些都是管护站人员日常就会碰到的场景,“有时候遇到二三十只成群的马鹿,见到我们也不会跑开。岩羊群更大,有时,甚至能看到100多只岩羊在山上觅食。”大黄山资源管护站站长李国有说。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这些都离不开大山深处护林员的辛苦付出,在山坡上随处可见成林的云杉,就是林业部门每年定期补种的成果。自2001年建站以来,大黄山资源管护站的护林员们,数年如一日地穿梭在山林之中,守护着大黄山的生灵。
“管护工作并不是在林中简单行走,不仅要检查巡护区域的各项火灾隐患,也要及时制止非法放牧、乱捕乱猎、乱砍滥伐等行为,同时还要关注野生动物保护的情况。”李国有一边和记者交谈,一边收拾行囊,准备再一次向山林深处进发……
相关新闻
- 2020-10-19【回眸“十三五”】永昌县着力发展戈壁循环农业产业
- 2020-10-16永昌: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预计年底通水
- 2020-09-15永昌:强化党建引领 决胜脱贫攻坚
- 2020-09-11【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永昌县向餐饮浪费行为坚决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