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解锁脱贫新姿势 电商为脱贫插上“翅膀”
通讯员 牛丽娜
日益发达的交通网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也使电商在脱贫攻坚中大有可为。近年来,会宁县大力发展电商扶贫,让当地的“土货”变网货,搭上“互联网 ”快车销往全国,探索出一条电商助农、富农的发展道路。
曾几何时,人们的生活半径局限在一村一落、一域一地,好产品“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选择大大被丰富,好东西已然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会宁是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电商成为会宁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渠道。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生产的《甜聚缘》牌小杂粮已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的装袋、打包,这些商品很快会变成一个个快递包裹,进入千家万户。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华
今年收了150吨左右的原粮,这只是谷子,其他杂粮的话大概有个 60多吨 ,今年的基本上都已经销售完了。我们的模式就是订单种植然后收购来我们统一包装加工,通过电商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平台(进行销售),电商在这方面确实帮了很大的忙,这些货全部都能销售出去,像我们现在的这些库存,等到新粮成熟旧粮基本上就能卖完。
金秋时节,走进会宁县中川镇,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中川镇村民郑强家今年种的土豆喜获丰收,但是销路却成了难题,郑强告诉记者,他每天拉一车土豆去县城卖,一天到晚也就卖掉六七袋,也卖不到多少钱。
中川镇高陵村村民 郑强
今年土豆大丰收 ,(一开始在)自己地里挖点儿土豆拉到会宁城(去卖的话 ),一天到晚也就卖五六袋,卖的也不太容易 ,时间熬成时间了,土豆呢也卖不了什么好的价钱 。
往年,丰收季也是犯愁季,大量的农产品缺乏渠道无法及时销售,绿色无污染的纯天然产品在深山无人识,李春晖作为一个自幼农村长大的孩子,这种现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决定利用现已成熟的电商平台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让老百姓种出来的农特产品,销路不愁,还能卖上好价钱。
电子商务回乡创业青年 李春晖
现在会宁也到了丰收的季节,现在就是我到田间地头亲自和农户商谈,把农户的土豆用高于市场价大概五分到一毛的价格收购来,收购来以后通过我们现在做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让全国各地的人能品尝到会宁的土豆,同时给老百姓也增加一份收入。
自从有了电商平台,贫困山区农副产品的“出路”也拓宽了,“山货”销售难、销路窄的问题也解决了,农产品不愁卖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到了市场、尝到了甜头。村民张荣听说在村上有人在高于市场价伍分到一角的收购洋芋,并且那种以前没人要的都已每斤三毛二分钱收购,他有点不相信,于是一大早他带着一小部分土豆来到收购现场一探究竟。
中川镇高庙村村民 张荣
今年雨水充足,(我)种的土豆也比较多,收成较往年来说比较好,这儿的收购价格还可以,四毛五,我估算了一下一亩地的土豆最低也能卖两千元。
记者在中川镇的土豆分拣点记者看到郑强也在现场交易自家的土豆,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的土豆变成了“金疙瘩”,村里不但有人主动上门收购土豆,这样不但解决了他们家土豆的销路问题,而且还能卖到好价钱。
中川镇高陵村村民 郑强
经过电商平台土豆也能卖上好价钱了,小的三毛二,大的(卖)四毛五。
会宁县自电商扶贫及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开展以来,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充实的电商人才储备,拥有一批崭露头角的网货品牌,打通了乡村物流“最后后一公里”瓶颈,电商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电商扶贫成效显著,农特产品上行的目的基本实现,助农增收助推脱贫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中,仅2020年上半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总额2亿元,消费扶贫共销售我县农产品2461万元。
会宁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 吴强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老百姓的农产品也喜获丰收,我们也希望借助电商平台把老百姓的农产品卖出去,也卖上一个好价格,我们通过扶持电商企业、电商网店,搭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从各个方面塑造会宁农产品的品质形象,帮助销售,今年会宁县也被评为 “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升级版,我们也希望借助这个电商的升级版,打造更好的服务体系,服务老百姓,把老百姓的农产品变成商品,销往全国各地,让老百姓在粮食丰收的同时把产品卖出去,腰包鼓起来。
相关新闻
- 2020-10-10漳县:思路一变天地宽 脱贫致富奔小康
- 2020-10-09漳县:养殖产业闯天地 致富脱贫添新路
- 2020-10-09武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 2020-10-09武都:稳就业保民生 固牢脱贫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