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大道康庄”甘肃篇
【记者手记】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每一户人家的自来水管两侧,白色瓷砖墙面上都写着这样两行红彤彤的大字。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布楞沟村时,曾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努力,曾经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的布楞沟村,终于摆脱了贫困。
“我喜欢养羊,以前不敢养,村里没路,羊长大了卖出不去。”布楞沟村村民马建英说。村里的路通了,马建英立马跑去县农行办理贷款,100只、200只、400只,马建英养的羊越来越多。“我的目标是每年的出栏量稳定在800到1000只羊左右,这样的话我也能雇几个贫困户,帮他们一起脱贫了。”他说。
路通了,自来水修到了家门口,村民们住进了新农村,村里有了设施齐全的卫生室,学校就在村子里,增收致富有产业保障,曾经“悬崖边”的布楞沟也奔向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脱贫致富最终还是要靠发展产业,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被誉为“青藏高原的窗口”,自然资源是这里最大的禀赋。
甘南州碌曲县尕秀村,曾经牛、马、人混住,满地粪便。2017年3月,甘南州委、州政府将这里确定为“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那时候谁也不敢相信,短短两年时间里,尕秀村变成了这般模样——
走进尕秀村,藏族风情浓郁的牧家乐整齐排列,笔直整洁的马路直通村中,游客们在宽敞整洁的街道中散步,炊烟袅袅升起,藏餐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不远处就是青青草原,藏歌从附近的帐篷城传出,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围在一起跳着锅庄舞的人们……
几十户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在尕秀村定居,在这里接待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现在,尕秀村有67户牧家乐,旅游从业人员达300余人。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全村52户牧家乐户均净收入3万元以上,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帮助当地农牧民群众实现了持续增收。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尕秀村的牧民从牧场走向了市场,草场得到休养,生态不断改善,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丰收。
甘南州合作市。结束一天的采访后,本文作者在酒店房间内整理采访资料、撰写稿件。呼双鹏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记。
我们看到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保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准扶贫政策提供了坚强支撑,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带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坚定信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产业兴、生活旺。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相关新闻
- 2020-10-02【记者手记】布楞沟村:农民生活好了,心气足了
- 2020-10-01【记者手记】采访甘肃脱贫攻坚,这三个关键词打动人
- 2020-05-15记者手记:灵台苹果“赶超经”
- 2020-05-09记者手记:一颗土豆看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