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詹全民的梦想——走访民勤苏武缘现代农业创新园
民勤县有个詹全民,名气大,邻近各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49岁的他,从2017年开始,三年来一共干了三件大事:一件是建造了31座日光温室大棚,一件是带来了人参果脱毒组培技术,还有一件是催生了韭黄“戴帽”新技术。
2020年7月23日下午一点,第十届兰州大学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民勤小分队到达了民勤县苏武镇。
刚刚下过雨的苏武镇生机盎然,五名农工正在一望无际的百亩韭黄地里弯着腰锄着草。“今年的韭黄长势强劲,过几日这茬又能收割了。”从地里隐约传来一个磁性浑厚的声音,说着,手机铃声响起,穿着白T恤黑裤子的一位高大健壮的中年男子从地里走了出来。电话是洽谈韭黄生意的顾客打来的,从詹全民脸上喜悦的表情来看,这单生意又成了。
过去,这样的生意,在这个季节是不会有的。
正在韭黄地里打电话的詹全民 赵永旭/摄
“农业,是我一直想做的”
1992年,30岁的詹全民参加高考,成功考取西北师范大学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过这是他后来才知道的。
高考“失败”,詹全民外出打工。直到1995年结婚之后,詹全民才知道父亲不仅供不起自己,而且还欠着一屁股的债。四个姐姐,一个哥哥,家庭的生活重担都在父亲的肩上,詹全民慢慢理解了父亲。
2000年,詹全民开始收购农副产品,辣椒、蜜瓜、洋葱、葵花籽都是詹全民接触的农产品,从那个时候开始,詹全民逐渐地知道了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
2008年詹全民搞起了种业公司,收购、经销,后来还搞自主研发。这一干就是近十年。“到现在回头看,这一切都是天意。不过,农业,也确实成了我现在一直想做的事情。”说完,詹全民拿起刚放下的半块蜜瓜,又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2017年,詹全民流转村民土地500多亩,开始了他的农业创新园发展之路。
从民勤县东门大桥出发,往东4公里,就是詹全民一手筹建的民勤苏武缘现代农业创新园——在他成就了这里土地的同时,土地也成就了他的农业梦想。创新园从2017年开工建设,如今已经基本具备了日光温室种植、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和砂罐四季韭黄种植基地三大板块。
民勤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 邢颖溢/摄
詹全民的“三板斧”
在过去,温度难以控制是日光温室种植的一大弊病,受此影响,大棚种植长时间以来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经济效益;人参果种植也受到种子问题的影响,僵果、畸形果降低了产量和销量;而韭黄种植只能在冬天用麦草覆盖进行培养,一年当中也就只有在冬天才能收割一茬。一心想搞好民勤农业的詹全民突然意识到,想要发展,这些棘手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建造民勤人自己的大棚”
2017年,创新园建造日光温室大棚31座。
詹全民打破以往政府投资建造大棚的模式,开始自己设计建造。詹全民知道自己的大棚里面缺什么,需要什么,又该如何去考虑设备上的设计,如何才能付出比较小的劳动强度。棚内运送轨道车、喷灌、控温等设备都是结合生产应用的实际建造和设计的。“当年搭建,当年种植,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和以往不一样。”这些都是詹全民多年种植经验之后得出的结论,只有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才能知道问题在哪里,困扰在哪里,才会想办法解决。
建成后,詹全民把大棚承包给当地20多户农户,一座棚,农户可以实现4-5万元的毛年收入,虽然离预计的8万毛收入还有一段距离,但在詹全民看来,只要不断地提升技术的优势,不断降低劳动强度,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实现预计的目标。
詹全民和他设计的大棚及设施 邢颖溢/摄
沙漠边长出致富果
在开始种植人参果的两年时间里,不断出现僵果和畸形果问题,这让詹全民又有了新的担忧。
连续两年,詹全民尝试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不同的苗子,结果都无功而返,最终,詹全民把视线瞄准了果苗。过去,民勤没有自己的人参果苗,大多都是从青海、云南培育之后运输过来再进行种植,由于水土不服,这些种子让农户每年都难以达到相同的产量,僵果、畸形果的问题也成了最大的困扰。
寻求多部门的技术支持无果后,詹全民在青海农林科学院购买了1万株脱毒果苗,本着发展民勤农业的目标,当时的詹全民向青海农林科学院承诺,如果他们的果苗有效益,会资助他们百分之三十的科研经费。但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问题依然存在。
第二年,新的转机出现了。
詹全民到云南学习的时候认识了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农艺师张丽芳,她给詹全民提供的人参果脱毒组培技术真正解决了果苗存在的问题。当年,詹全民就搞起了民勤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实现了民勤人自己组培种苗的梦想。“如果你能把这个做好的话,就是给老百姓造福了。”从搞农业的那一天开始,这样的“种子”就埋在了他的心里,现在,它们终于开花了。
2019年,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基地建成,年育苗规模达208万株,到2020年,预计能达到1500万株,可供应全县约5000座日光温室人参果种植。
韭黄“戴帽”新技术
2018年,詹全民开始种植韭黄。
长期以来,民勤传统的韭黄种植依靠麦草覆盖,后期经多次霜冻营养回根,一年四季只能铲一茬。
在贵州学习考察的时候,詹全民发现他们的韭黄都是用一种塑料桶套着的,这样可以实现多茬韭黄的生产。回到民勤之后,詹全民马上尝试把这种技术用到自己的地里。但由于民勤的自然环境条件与贵州相差较大,风大、光线强,塑料桶容易被风蚀破坏;这时,詹全民想到了将塑料桶通过石灰和沙制作成砂罐的解决办法,一来不容易遭到风蚀破坏,二来还可以保证韭黄的品质。一时间,韭黄“戴帽子”成了民勤的农业热词,而砂罐韭黄种植也逐渐成了民勤的特色农业生产方式。詹全民灵活多变的思路又一次得到印证。
另外,生产砂罐的韭黄遮阴桶生产机器也是詹全民自己设计构思,找人做出来的,“缺什么就造什么。”在詹全民看来,想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是最好的办法。
从第一代砂罐韭黄到第四代砂罐韭黄,从最开始的10亩到现在的100多亩,詹全民的种植技术不断成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实现每年三茬采收,每年亩生产韭黄6000斤,收入48000元,预计将带动全县5万亩韭黄产业基地的发展。
詹全民和他设计的砂罐韭黄种植基地 赵永旭/摄
要让下一代爱上农业
在詹全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担忧——下一代的“农民”该如何培养。
走进詹全民的创新园,在走廊的墙壁上贴着种子的配置表和果苗的培养操作流程,其他地方属于“技术机密”的内容,在这里几乎都开放共享。在詹全民的观念里,这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我的理念就是让大家知道我在做什么,对于产品的推出也是有好处的,大家也可以和我共享,我是这么做的。”
立足民勤,放眼全国,詹全民想的绝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更是要让整个民勤人民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改善。为此,创新园专门成立了实训基地为本地职业学校的师生们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地方,“为下一代做准备,要让他们热爱农业,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发展农业。”这是詹全民建立实训基地的初衷。
图八 民勤县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2020年5月份工资公示表 赵永旭摄
詹全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和一个女儿,三个孩子能考上大学是詹全民最欣慰的事情。儿子不喜欢农业,詹全民只好转向女儿这边;女儿理解父亲,随着父亲去到昆明,在昆明农科院学习了三个多月的农业科技,最终圆满地把技术带回了民勤,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詹全民,也成就了创新园;每次说到这一点的时候,詹全民的脸上都是掩不住的笑容。不过,谈起人才问题,詹全民还是不由得叹起了气:“曾经我的四个‘得力干将’都去考村文书了,有两个还考上了。”在很多人的观念意识里面搞农业是没有面子的事情,考个文书,找个正经工作才是正道。
不仅人才流失严重,招聘也是问题。
就在去年,四个面试者中,詹全民招了一个家里条件最差的,心想着或许这个是最能吃苦的,可以坚持下来,然而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小伙子没有打招呼就走掉了,詹全民总是想不明白。即便到了现在,他还想找那个小伙子问问清楚,为什么不告而别。
詹全民和人参果苗脱毒组培大棚 赵永旭/摄
31座变100座
受到詹全民的启发和引领,在创新园继续向东10公里的地方,苏武供港蔬菜基地成立,建成了100多座大棚,它的兴起瞬间让詹全民的31座棚显得“微乎其微”,“我现在真的成了没娘的孩子了,我就是个‘末代农民’。”詹全民哭笑不得。
31座变100座,这是詹全民没有想到的,但这也是他打心底里想看到的。
2017年至今,詹全民不断突破农业发展的瓶颈,因地制宜,一年一变,为民勤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今年,创新园季节性用工生产队已经有了80多人,乡镇、村里的中老年人均被纳入其中。2020年5月,生产队施工总工时4685小时,实现人均创收3000元。
截止目前,创新园累计带动上百户贫困农户实现增收,户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
民勤县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2020年5月份工资公示表 赵永旭/摄
民勤,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是民勤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韭黄“戴帽子”、蜜瓜“坐凳子”、人参果脱毒组培等一批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在促进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品质大幅提升的同时,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以科技创新引领智慧农业,詹全民以独有的方式不断为民勤农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傍晚七点,离日落只剩一个小时。金灿灿的太阳正悬在不远处的树梢间,韭黄地里的农工刚刚结束了手上的活,从地里出来放下农具,纷纷走上回家的路,我们对民勤苏武缘现代农业创新园的走访也渐至尾声。詹全民送我们离开时,草丛里的蟋蟀唧唧唧仍叫个不停,他皱了皱眉头,往草丛里瞥了一眼,回身时不经意地说道:“我曾经培育过一个向日葵的品种,叫黎莱富,黎莱富谐音‘你来富’,寓意你富我富,大家富!”
(文中数据来源:詹全民、民勤县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主任杨德灵、甘肃省广电总台驻武威通联站站长卢昕;带队老师韩亮、王晓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