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迭山怀里的金寨 走在旅游致富的路上
345国道迭部路段,有一片格桑花海。微风吹过,大片的格桑花随风摇曳,向路过的行人传递着希望与祝福。这一百亩的格桑花田,过去是谢协村的闲置土地,几年前,卫启龙把土地从村民手中租赁过来,雇佣村民来种植格桑花。
沿着格桑花海旁边的彩虹沥青路走上几十米,就能看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小有名气的旅游胜地——泰吾赛雍文化旅游产业园。产业园坐落在一座地势较低的山头,背靠着满目青翠的迭山,与奔腾不息的白龙江遥遥相望。
临近傍晚,习习凉风吹过,消去了一天的暑气,产业园内的广场逐渐热闹了起来。自7月20日,甘肃省落实跨省团队旅游政策起,载着各地旅游团的大巴便一辆接着一辆驶入园区,带来了久违的忙碌。
文化传承:七年磨一剑
从产业园入口往高处望去,7栋独具民族特色的藏寨分散在花草树木中,藏式建筑交映着满山苍翠,难以想象,这50余亩的藏式园区,是在荒山上一点点搭建而成。
卫启龙是产业园的创办者,土生土长的迭部县电尕镇谢协村人,2011年,34岁的卫启龙结束了走南闯北做生意的生活,开始琢磨着稳定下来。卫启龙从12岁开始做过八九年的舞蹈演员,民族舞蹈表演经历让他对藏族民俗文化充满着深厚的感情。站在村子里俯视着浩浩汤汤的白龙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做一个白龙江流域藏族建筑的缩影!
说干就干,卫启龙承包下谢协村附近的荒山,请来施工队,开始了庞大的“翻新重建”工作。从荒山上拔地而起一个园区,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卫启龙带领着施工队从零开始,除去山上的杂草,重新种上一棵棵绿植,将大块的石材切割成小石片。闲暇时,他在脑海中一遍遍勾勒园区建成之后的样子,“不管是能做得漂亮,还是把它搞砸,我都想去试一试,这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事。”
为了设计园区,他隔三差五出去采风,去藏区学习借鉴,回来后按照白龙江流域独有的传统藏式民居的建筑风格对园区进行建设装修,遇到不满意的,就拆掉重建。
2015年,泰吾赛雍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作为兰洽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由卫启龙的公司承建,总投资1.75亿元,被打造为一座集藏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展演、传承、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园区。
2018年,历时七年建成的产业园开始试营业,这个以藏寨为主打的特色旅游产品逐渐吸引了各地游客的目光。
进入藏寨,里面是一个个由木材打造的房间,推开走廊的窗户,入眼满是绿色。产业园中穿梭着一条条碎石铺就的小路,每走几步,就能看见一个具有藏式特色的铜制雕像掩映在绿色中。
产业园里的藏寨 王冉冉摄
产业园里的雕像 王冉冉摄
产业园入口处是演艺中心,演艺中心沿用了迭部藏式建筑的风格,墙上是各种精美细致的花雕、图案、唐卡,这是由迭部当地传统的手工艺匠人花了八九个月绘制和雕刻而成。“为了这个演艺中心,我去了拉萨五六次,学习借鉴传统的藏族文化,因为不满意,还拆掉重建过两次。”谈起自己的作品,卫启龙感到十分满意,“通过这些歌舞节目,外地游客可以直观的感受藏族文化,我希望能把藏族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他成立的泰吾赛雍文化旅游艺术团,目前已经编排完成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尕巴舞的舞台歌舞剧,还创作了以《迭山情》系列音乐为代表的藏族特色歌舞表演。
旅游致富:家门口就业
周木今年25岁,在产业园负责团队接待、人事调动以及票务工作。2017年,因为父母牵挂,周木辞去成都的工作,回到了迭部老家。在迭部县找工作的过程并不顺利,要么时间不合适,要么薪资不满意,辗转很久,周木决定在家里调整一年。2018年,产业园试营业,附近村子的不少年轻人跑去应聘,听说消息的周木也决定去试一试,很快,她成为了产业园里的一员。
“这里离我们村子近,我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虽然很忙碌,但我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谈起现状,周木止不住的笑意。在产业园工作不到一年,她与现在的爱人相识,新婚不久的她对工作的热情更足了,“事业和爱情都有了,我现在可是‘人生赢家’!”
产业园的百余名员工里,百分之六十都是附近的村民。产业园的建立,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走路十分钟就到了,秋收时家里有农活也误不了!”次仁今年五十岁,前几年在县城做些零工,如今产业园的建立给了他一个稳定的工作,“我在这儿也是什么杂活都干,贴砖啊,搬货啊,这些小活都是我来干。”说这话时,次仁正在往楼梯上贴警示牌,下午的阳光过于热烈,次仁往阴凉地里躲了躲,“还有就是在这里要求不会那么严格,我干累了随时可以歇歇,每天的工作就那些,只要你能干完就行。”
藏寨主楼一层是生态园,推开门,扑入眼前的是错落有致的绿植,鹅卵石小路穿插其中,周围一圈的藏式房间是供游客进餐的包间,生态园里不少年轻的服务生来来回回地忙碌着。卫启龙提到,每年假期,附近村子里不少放假回家的学生会来产业园找个短期工作,挣点“外快”改善生活,他对此很是欢迎:“产业园里年轻人很多,我们鼓励大学生自力更生。”绿意盎然的产业园有很多年轻的员工,有的是毕业之后就近找了工作,有的是为了考事业单位先找个临时落脚地,卫启龙欢迎这些充满活力和想法的年轻人。
产业园的建立,带动了周边不少村子的就业和发展,“我们的发展是一整个面的,一个好带动大家都好。”能为家乡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卫启龙感觉十分欣慰。
卫启龙和他的员工 卫启龙供图
快速发展:乘政策快车
早上天刚蒙蒙亮,迭山附近的几个村落就醒了过来。七月农忙时节,趁着清晨山里的天气凉爽,村民们备好农具,开着小三轮,前往田间地头“拾掇”庄稼。
沿着产业园向谢协村的沥青路向上,一路上全是收割青稞的村民。据周木介绍,产业园租赁了附近的很多土地,像国道旁的格桑花田一样,由产业园每年支付给村民一定的费用,再雇佣村民来料理。这些土地中,有些用来种植青稞、大豆、小麦等农作物,有些用来种植豆角、土豆等蔬菜,村民们自己种植的庄稼健康、无污染,游客们非常喜欢。等到农作物丰收,这些田间地头的“绿色食品”便一批批被运进产业园,“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们餐桌上备受青睐的农家菜。
产业园中的“吃”,多是来源于当地村民自己种植的食物。租赁土地、雇佣村民、盛上餐桌的良性生产模式,既能保证农副产品的新鲜,又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村民把土地租赁出去的收入远远高于单纯的种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打理土地获得工资。
清晨劳作的村民 王冉冉摄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2015年,国办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性地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
迭部县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保留完善的民族文化,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近年来,一批批极具甘南特色的生态小镇、旅游标杆村等旅游产品依托区域优势,快速发展起来。谈起这些年的旅游政策,卫启龙不无感慨:“省政府、州政府拨了一些钱来扶持产业园的发展,政府在各方面都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国家很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卫启龙很感激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国家政策给予大力扶持,产业园借助这股“东风”,不仅完成了卫启龙个人的梦想,还带动附近的村民和员工走上了致富路。
将农业、文化、旅游三者相互融合,产业园及周边村寨的“农文旅”新型致富方式,带动了富余劳动力就业,推动村寨向非农领域转移。村民的就业方式丰富起来了,村寨的产业结构也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不断优化。
巍巍迭山在清晨的雾气中愈加青翠,这个在迭山怀里落地成长的藏寨,正以奔跑的速度,在旅游致富的路上不断前进。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王君玲、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