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山雾中的“红房顶”——洮砚乡峡地村异地搬迁记(图)
“洮州石贵双赵璧,汉水鸭头无此色。”洮砚,作为中国的四大名砚之一,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珍品。洮河石,石质坚润,发墨快而不损毫,贮墨久而不干涸,是制作洮砚的极佳材料。
卓尼县精雕洮砚 唐郝/摄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作为“中国洮砚之乡”,诞生了一代代洮砚雕刻大师,在他们的代代相传中,洮砚雕刻技艺被发扬光大。卓尼县洮砚乡许多居民依靠采石制砚勤劳致富,洮砚乡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吸引了多方游客的脚步。
曲折的山路盘踞在群山之中,峡谷中的洮河水色如同碧玉一般,一片整齐的红房顶挣出浓浓山雾,在清晨的阳光下反射着光芒。在大山深处,自然村的形态都是单门独户的零散分布,这样整齐集中的住房究竟是什么“来头”?山雾中的“红房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洮砚乡的山雾风光 周芷涵/摄
汽车穿过重重迷雾,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刻在巨石之上的四个红色大字——“峡地新村”。红瓦铺就的房顶是这里最显目的标志,整齐划一的村舍依山排列而建,有些建筑还未完工,工人们搅拌水泥、切割建材,一番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新村”之中也正在进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如铺设自来水管道、修建路灯等,村中的篮球场、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也在逐渐齐备起来。
峡地村大队长李召广介绍说,峡地村是洮砚乡的一个自然村,该村百余户人家以前分散地居住在新村对面的山腰上,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人口居住分散,乡村道路修建难、维护难,群众就医难、上学难、出行难等问题十分突出。从2017年起,卓尼县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聚焦扶贫对象,细化扶贫措施,明确目标任务,通过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等方式,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洮砚乡峡地村也成为了当地异地搬迁政策的实施对象之一。
峡地村大队长李召广接受采访 姚睿/摄
“异地搬迁的好处说不完,但村民们不愿意搬的理由也很多。”李召广介绍,由于各种原因,“异地搬迁”的政策在一开始并不被部分村民理解支持。部分村民觉得在山上自家院子更宽敞,或者有些家里刚刚花钱盖了新楼,觉得自己还没有住几天,又要搬家,所以也不愿意搬。
为了让异地搬迁政策顺利推行,村干部开始每家每户做工作,表明除了搬迁时,按照家中人口数量,每人一万五千元的补助以外,异地搬迁工程还会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其中,一方面是增加村民劳动收入,另一方面是让村民住得放心。“自己住的房子自己建”,异地搬迁要确保村民搬得出、住得稳。为了提升村民异地搬迁积极性,峡地村也采取村集体集资投资的形式,集资五百万在卓尼县城购置店铺,并定期给村民分红,为村民提供了一笔稳定的长期收入。
在峡地新村异地搬迁的过程当中,卓尼县县委和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各领导多次来到峡地村,给当地村民耐心地讲解政策,打消村民的顾虑。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也加快水、电、路等前期工作进度,政府各职能部门创新工作方法,压实工作责任,为项目建设排除了一切阻力,全面推进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李茂棣在峡地新村接受采访 唐郝/摄
峡地村住着许多洮砚雕刻艺人,李茂棣就是其中一位。七十多岁的李茂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搬迁至峡地新村的他在这开办了工作室。他的儿子李月龙也住在峡地新村,家里的二楼建成了洮砚作品展览室。无论是进行洮砚创作还是对洮砚成品进行展示,异地搬迁都给洮砚的制作、销售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青山环绕中的“红房顶” 唐郝/摄
喇嘛崖下鸭头绿,洮砚乡里房顶红。“峡地新村”的新,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而是日新又新的“新”。现在,村里又开始兴建村民共用的杂物间,而房顶,仍是那一抹不变的红。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研究生;指导教师王君玲、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