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陇南范本
原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陇南范本
王晓芳 刘伯霞
近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各县委县政府带领群众发展绿色产业,脱贫致富卓有成效。陇南的绿色发展,生动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陇南的绿色发展,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现实范本。
小果子变成致富“金果子”
陇南市立足特有的资源优势,将油橄榄产业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特色富民产业,不但奠定了陇南在中国油橄榄产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还创造了中国油橄榄产业发展中的多个第一,更在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标上了甘肃陇南的名字。一是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全国第一。截至2019年底,陇南市发展油橄榄基地62.79万亩,占全国(126.59万亩)的49.6%;产油橄榄鲜果3.37万吨,占全国的71.4%;综合产值20.8亿元,占全国的80%。二是良种引进及试验示范走在全国前列。陇南市已收集引进油橄榄品种128个,建成了亚洲收集油橄榄品种最多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建成了甘肃省油橄榄良种繁育基地,年繁育良种苗木1200多万株,出圃500多万株,不只满足了市内需求,还供给全国27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三是初榨油生产能力全国最大。陇南市有加工企业16家,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初榨油生产线21条,占全国生产线总数的58.3%,形成了每个榨季处理油橄榄鲜果近3万吨的生产能力。四是新产品研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成立了油橄榄研究所,组建了3个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重大科技项目4项,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研发出食用橄榄油、橄榄油系列化妆品等10大类80多种产品,获得国际国内各类奖项60余项。
陇南油橄榄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生态、社会等综合效应。一是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陇南油橄榄涉及武都、文县、宕昌、康县、西和、礼县六个县区44个乡镇、343个行政村、41万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600户、贫困人口3.44万人。三年来通过油橄榄产业助力,贫困发生率由10.4%下降到5.7%;油橄榄适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013元,同比增长17%,产业贡献值平均达到2200元。二是打造生态安全屏障。陇南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生态脆弱,是我国四大泥石流高发区之一。多年来,陇南市在白龙江、白水江二级阶地和泥石流沟道冲积扇上种植油橄榄60多万亩,让白龙江、白水江两岸披上了绿装,不仅对人居环境美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发挥出重要的生态功能。三是拓宽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来源,维护国家高端食用油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口橄榄油在4.5万吨左右,目前以陇南为主的自产橄榄油已占到市场份额的8.6%。如果继续大量生产中国自己的橄榄油,一定会降低对进口橄榄油的依存度,维护好国家高端食用油的安全。四是有助于缓解粮油争地矛盾。由于耕地资源稀缺,扶持木本油料发展,大力发展橄榄油产业,不但促进了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还有助于缓解粮油争地矛盾。
绿叶子变成致富“金叶子”
近年来,陇南茶叶产业基地规模迅速扩大,产业效益逐步提高,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7.6万亩,产量1400吨,产值2.65亿元。茶叶户均收入1万多元,人均收入3600元以上。茶区贫困户收入普遍达到3500元以上,部分效益好的农户达到5000元以上。小小绿叶子变身致富“金叶子”,为脱贫致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注册的62件茶叶商标,还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其中康县“龙神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康阳牌”龙神翠竹、“陇源益通”牌陇南翠芽、“米仓山”牌子竹等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银奖,“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陇南市是我国花椒最佳适生区和主产区之一,所产“大红袍”花椒以果皮丹红、粒大饱满、芳香浓郁、麻味醇绵享誉业界,先后荣获外贸部优质产品奖、全国林果名优新产品金奖、“后稷奖”、首届花椒节金奖。其中,文县被林业部确定为“花椒基地建设县”;武都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经济林花椒之乡”,武都花椒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至2018年,全市花椒总面积达到220万亩,产量2.55万吨、产值45.83亿元, 实现了全国花椒主产市州中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一、产值第一,全市农村人口花椒人均收入达1330元,宜椒区农民花椒人均收入达4130元,小花椒终成“大财源”。
同时,陇南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核桃产业作为构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强力推进。如今,硬核桃变“软财富”,小核桃成“大产业”,成为陇南农村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第一富民大产业,在促进陇南大地增绿、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点绿成金,向满山的药材“要财”
陇南市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旅游资源,为发展中药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药材资源种类多、品质优、价格高,药用植物达到1960种、药用动物345种、药用矿物39种,居甘肃省中药材资源品种首位。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550种,种植品种80多种,常年收购的主要药材品种150多种,成为全省主要的药材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6个国家药源基地:以武都米仓山片为中心,辐射西和、礼县、文县、宕昌四县的12万亩优质红芪基地;以文县中寨、堡子坝片为中心,辐射武都、宕昌两县区的12万亩优质纹党基地;以宕昌哈达铺、理川片为中心,辐射西和、礼县、武都三县区的9.6万亩优质当归基地;以礼县铨水片为中心,辐射西和、宕昌两县区的12万亩优质大黄基地;以西和十里片为中心,辐射西和、礼县、宕昌三县的2.5万亩优质半夏基地;以文县、武都、康县三县区交界地带为主的1万亩优质黄连、天麻等名贵药材基地。截至2019年底,陇南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108.61万亩,当年采挖67.3万亩,采挖量19.2万吨,产值达22.6亿元,种植区域遍及全市192个乡镇。全市中医药制造企业中有8户取得GMP认证、规模以上企业7户,2户成药制造企业取得批准文号的药品品种78种,形成1800吨中成药制造能力,8户GMP中药饮片制造企业认证产品2042种,现生产951种,有2万吨中药饮片生产能力,成功实现了向满山的药材“要财”的目标。
向青山绿水“要财”,风景变“钱景”
陇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极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逐步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贫困户)联动”“协会+农家客栈+农户(贫困户)”“支部+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五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农事体验项目,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民俗民宿、乡村旅游,向青山绿水“要财”,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效益,风景变“钱景”。目前,全市九县的280个村被国家列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文县碧口镇白果村郑家社、宕昌县狮子乡东裕村、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西和县兴隆乡下庙村、文县铁楼藏族乡新寨村、徽县栗川乡郇家庄村等7个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康县花桥村、岸门口古村康养旅游区、王坝生态民俗旅游区,文县碧口古镇景区、白马河景区,成县陈院生态院,徽县花映三泉生态旅游景区、稻坪古村生态旅游景区等13个乡村旅游景区(点)被评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如今陇南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来源。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42.04万人,收入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7%,24.69%。
空气质量优,人居环境美
陇南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做足绿水青山文章,大力扶持绿色生态扶贫产业,积极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森林康养与旅游经济,把贫困户转变成了生态产业链上的“上班族”,不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变成了持久的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变成了富民资本,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而且还注重生态效应与社会效应的充分发挥,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1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结果显示:2019年2-11月,陇南市连续10个月在全省14个市州中空气质量排名第1,平均优良天数100%;2020年4月,不只陇南市在全省14个市州中空气质量排名第1,平均优良天数100%,而且宕昌县、成县、礼县、两当县、康县5县还进入全省86个县区空气质量排名前10。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2018年陇南市人居环境分别排全省13个(不含嘉峪关)市(州)的第2、3、4、2、3名。
(王晓芳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伯霞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新闻
- 2020-07-29白龙江畔展新颜——甘南迭部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 2020-07-29奏响脱贫致富的时代最强音——天祝藏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 2020-07-29甘肃省19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市今年将全部脱贫摘帽 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46.69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3.82万人
- 2020-07-28宕昌县阿坞镇:致富路上药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