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挑起扶贫大梁——厦门临夏深化东西部协作之产业合作篇
原标题:产业挑起扶贫大梁——厦门临夏深化东西部协作之产业合作篇
本报记者 马玉兴
“骑车10分钟就到车间,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最多时一个月拿了5000多元……”说起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业,37岁的马阿西果言语间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一年前,她还是东乡县达板镇的贫困农村妇女,自去年9月进入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通过多次培训和技能比武,现在已成为一名优秀的缝纫工。
马阿西果实现人生“逆袭”的背后,是厦门与临夏东西协作一项项扶贫举措的实施。
厦门—临夏,相隔数千里的两座城市,因东西扶贫协作而结缘,这段跨越高山大海的真情,让越来越多的我州贫困群众走出家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筑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我州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扶贫车间”作为带动贫困群众特别是家庭妇女就近就业的重要渠道,作为输转就业的有效补充,作为推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有效抓手。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大力推行“扶贫车间”“扶贫工厂”等产业扶贫新模式,让扶贫由“输血”变为“造血”,使困难群众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
七月的临夏大地,山川秀美,生机盎然。走进一个个乡村扶贫车间,机声隆隆。在东乡县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几十名妇女有条不紊,分工协作,一顶顶做工细致、样式精美的帽子在她们的手中诞生。这个扶贫车间只是我州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引进厦门企业来我州投资帮扶、脱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据州东西协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打赢脱贫攻坚战,选好产业是关键,兴起一个产业就能带富一批群众。“近年来,全州累计引进厦门各类企业57家,行业涉及种植养殖基地、电商营销、农产品加工、物业物流等多个方面,仅厦门市投资援建扶贫车间就达216家,8644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产业兴则脱贫快。
在广河县康家易地搬迁小区,宽敞明亮的现代居民楼、配套建设的各种设施,让三甲集镇、祁家集镇、齐家镇和水泉乡山区搬迁群众开始了新生活,而小区门口的“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和“扶贫车间”成为他们获取生活来源的有力保障。目前,已有3132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临夏县针对家务繁忙或身体残疾贫困户,重点以“家庭式车间”为主,动员全家参与、按件计薪,自由支配时间、多劳多得。临夏县布鞋产业园通过免费技能培训,培养发展了一批布鞋加工能手,通过在扶贫车间就业,有效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和政县赤松茸生产加工扶贫车间、东乡县和康乐县香菇扶贫车间、临夏县高原夏菜生产加工扶贫车间等,结合本地土地和劳动力优势,实现了扶贫车间与本土产业的融合发展。
“以前在家只是干农活、带孩子、喂牛喂羊,自从小区门口建起了扶贫车间,我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既能照顾家,又能赚钱,一举多得。”家住广河县水岸花苑移民安置点的马法图麦进入扶贫车间打工,短短数月,已经从一名普通员工升到了管理层,每月稳定收入3000元。
扶贫车间带动了一大批像马阿西果、马法图麦这样的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她们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成为脱贫路上的“主力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核心支撑。“扶贫不是养懒汉,对困难群众‘扶’生活,更要‘扶’能力。从贫困生活中脱离出来只是第一步,就业扶贫则是给贫困群众上了一把“不返贫”的保险锁,只有扎扎实实的就业能力和源源不断地拼搏奋斗,才能保证他们在脱贫路上永不回头。”州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相关新闻
- 2020-07-28临夏州开展农民合作社整县提质行动 创建省级示范社104家 州级示范社118家
- 2020-07-28临夏州乡村婚事新办简办蔚然成风
- 2020-07-28甘肃临夏黄土坡"向阳花开" 葵花成贫困户致富"宝典"
- 2020-07-28首届中国·临夏花椒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