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红色土地绽新姿
原标题:【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红色土地绽新姿
华池县津华绿源高原香菇扶贫示范基地。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静
“南梁壹号院”农家乐已成荔园堡村村民的致富产业。
群众在华池县恒烽公司中药材基地采摘金银花。陇东报记者 俄少飞
华池县山庄中盛十万只湖羊繁育基地工人给羊添加草料。陇东报记者 俄少飞
南梁全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吕宝林 薛砚 安志鹏
走在南梁、走过华池,你总能看到鲜明的红色印迹;
走在南梁、走过华池,你总能感受到流淌在血脉中的南梁精神。
2009年6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南梁考察,强调要大力传承南梁精神,使其发扬光大。他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群众把老区建设得更美好。
11年来,南梁和华池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撸起袖子加油干,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
2020年6月11日至15日,记者在南梁蹲点采访,感受革命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色旅游富农家
见到郭翠玲时,她正屋里屋外地忙碌着:收拾打扫几孔窑洞,准备招牌菜原料,还抽空劈了点柴。
“明天有旅行社带40多个客人要来露营吃饭。”郭翠玲说,他们有的住窑洞,有的支帐篷露营,晚上还要搞篝火晚会,40多人一家接待不了,她像往常一样通知了村里其他农户,大家分头忙活开了。
郭翠玲是南梁镇荔园堡村白家砭组村民,也是“壹号大院”农家乐的带头人。这些年,她先后带动十几户人发展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生意好的时候,得预约排队,一天就能挣三四千元。”郭翠玲说。
在大约1公里外的南梁镇上,同样吃上旅游饭的还有温仲琴。温仲琴家住两层小楼,看到来小镇旅游的人多了,她就把多余的房子腾出来办起了小旅社,旺季经常客满,一年下来能挣四五万元。更让温仲琴高兴的是,儿子在景区找了份保安的工作,再不用出远门打工了。
能吃上旅游饭,靠的就是红色资源。南梁镇党委书记鄂海峰说,红色是南梁的底色。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地域辽阔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
1986年,省委、省政府修建了南梁革命纪念馆。
2004年,南梁革命纪念馆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打造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从2010年起,南梁红色大景区开始建设,先后建成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两点一存”红飘带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等工程26个,配套完成了景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河道景观坝同步建设,南梁红色旅游景区一跃成为4A级旅游景区,并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等。
如今走在南梁革命老区,大凤川、豹子川林壑优美,列宁小学旧址、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大凤川军民大生产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站在山顶放眼望去,青山环抱、一水中流,南梁新貌尽收眼底:葫芦河蜿蜒流过,荔园堡内革命烈士纪念碑耸立在青松翠柏之间,顶天立地、格外雄伟;南梁革命纪念馆背靠青山,庄严肃穆、恢宏大气;“两点一存”广场上的“红飘带”蜿蜒伸展,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依托红色资源和红色景区,南梁坚持红色兴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先后启动实施“床位工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等项目,组织群众到陕西等地参观学习,大力扶持发展农家乐旅游。郭翠玲、温仲琴等都是这些工程项目的受益者。同时,引进龙头企业、扶持专业大户,强化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建成荷花岛旅游度假村,启动红色影视基地建设,全镇红色旅游和相关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9年,南梁红色景区接待游客数突破170万人次,红色旅游等第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过了60%。
“下一步,南梁将继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实施新型文化项目,全力促进红色旅游特色化,加快创建国家5A级景区,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鄂海峰说。
在郭翠玲家对面,隔河相望,红色影视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到时候游客会更多。”郭翠玲说,她打算再扩建几孔窑洞,因为游客喜欢住窑洞。
遍地开花产业旺
“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太……”
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军民大生产》,展现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南梁军民自力更生、劳动生产的火热场面。
如今走在南梁、走过华池,湖羊肉牛、玉米饲草、杂粮药材等产业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南梁镇白马庙村,银旺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菊花种植基地,65岁的赵海清和老伴郭翠花正在这里干活。“主要是田间管理。”赵海清说,前些年儿子不幸去世,留下4个孙子都在上学,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幸好银旺合作社的菊花产业基地建在了家门口。老两口在基地内季节性务工,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以上;他还把家中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也能有一笔收入。
银旺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2月,由返乡创业青年钟占煌创办,主要发展菊花和中药材种植2个产业,共带动白马庙村、高台村贫困户83户。合作社在白马庙村建成菊花种植基地一处,集中种植菊花43棚;通过“社带户种”模式,带动高台村、白马庙村64户贫困户分散种植菊花104棚。2018年,合作社在南梁镇建成银旺医药扶贫车间,吸纳务工人员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人。
钟占煌介绍说,村集体以大棚、土地入股,群众包括贫困户以资金、大棚、技术等入股,同时通过流转土地、在基地务工等方式,与产业紧紧联结在一起,获得多重收益。2019年,合作社支付群众劳务工资,支付贫困户、村集体分红等,共计108万元。
近年来,南梁镇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坚持龙头带动、大户引领,通过“村社合一”“社带户养、户托社养”等多种模式,重点发展养殖、中药材、饲草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红色旅游服务业为特色产业,以全膜玉米种植、苗林培育以及中药材、白瓜子、饲草种植、湖羊养殖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2019年,全镇人均纯收入9680元,较2009年的2453元提高了7227元,增长294.6%。
按照华池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全县将围绕“湖羊肉牛、玉米饲草、杂粮药材”总体布局,以“331+”“村社合一”模式,在已有基础上,再通过3年努力,到2023年底使肉羊饲养量达100万只、人工饲草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每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努力建设草畜大县和药材大县。
在大凤川林场新庄台苗圃基地,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的苗木连畦成片,高低错落,长势喜人。苗圃基地现有油松、云杉、侧柏、樟子松等26个树种,总栽苗量2000万株以上,年出苗量200多万株,年均经营收入35万元;
在陕甘交界的乔川乡铁角城村,黄酒酿造工艺世代传承,当地着力打造乔川黄酒特色品牌,黄酒产业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当家产业;
在山庄乡,中盛十万只湖羊繁育基地正在加紧建设,蓝顶的棚舍连栋成排,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目前基地一期二期湖羊饲养量已达3.3万只,全面建成时可养殖基础母羊4万只,每年可提供种羊、商品羊12万只以上,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发展肉羊养殖。
为解决产业发展伴随而来的产品销路问题,华池县加快壮大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全县农村电子商务站点达110个,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2019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92亿元,同比增长23.28%。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形式,把优质农产品与消费市场之间紧密对接起来,为优质农产品开拓了更多的“出山路”。
生态小镇美如画
6月12日,鄂海峰将南梁申报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材料又细细过了一遍。他说,近年来,南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镇面貌为之一新,“南梁是两山理论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
常到南梁的人都有一个突出印象:山变绿了,小镇变得整洁漂亮了。南梁的干部群众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种树,每年春秋两季全民义务植树。荔园堡村党支部原书记范刘德回忆说,原来镇子两边的山上基本没有树,光秃秃的,包产到户以后全村上山植树造林,渐渐地,山上能看见绿了;后来他退下来了,但植树造林没有停,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一个接一个,一直到现在,山越来越绿,环境越来越好。
2019年,南梁被评为省级森林小镇。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南梁镇的森林覆盖率38.77%,林木绿化率54.45%,南梁镇子午岭林区林草覆盖率已提高到了72.48%。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全镇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结合红色旅游,南梁大力发展苗林产业,2013年以来全镇累计发展苗林8.5万亩;一些群众利用良好生态,发展特色林果采摘、林下种植中药材、林下养蜂、林区特色养殖等,开办森林人家,林下经济成了群众增收新渠道。
鄂海峰说,全镇下一步将以红色文化为魂,以绿色生态为依托,全力打造以红色文化旅游、森林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线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南梁的生态变化是华池县、乃至整个庆阳市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华池县林草局林改办主任梁帆说,2013年,庆阳市提出“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华池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每年栽植苗林15万亩,到2020年实现再造三个“大凤川”的目标。7年来,全县共完成以油松为主的栽植面积106.7万亩,为全县111个行政村9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0.55%,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池县山庄乡63岁的村民张世峰就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2014年6月,他注册成立了山庄乡红色写生基地,主要接待来采风写生的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书画院校的师生。近几年,基地年均接待数达5000人次,年收入3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群众及街道商户增收20万元。见到张世峰时,他正在张罗着接待的事。
“明天一所大学的300多名学生要来写生。”张世峰告诉记者。
问他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到山庄乡来写生,张世峰笑着说:“因为山好、风景好、人好!”
南梁精神代代传
在荔园堡村村部一楼有八张榜:“第一榜”“忠义榜”“模范榜”“励志榜”“能人榜”“孝悌榜”“寿星榜”“学子榜”,其中“模范榜”上有原村主任卢正旗的事迹。任村组干部期间,卢正旗带领群众人工整修梯田5000亩,1995年他以个人名义贷款1万元,全部用于为村上拉电和购买地膜……
“卢主任能上榜,就是因为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能为群众办事。”南梁镇党委副书记李旺瑾说,在村部树立八榜,就是要弘扬良好家风,传承优良作风。南梁精神的内涵有四条: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其中第一条就是面向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和群众的事,这是南梁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
“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范刘德至今仍然记得2009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南梁考察时的殷切嘱托。2010年范刘德退休,通过公推直选,张振杰接任村支书;2019年底,蒋大江成为村里首任专职书记,三任村支书记,始终牢记嘱托,弘扬南梁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2016年,荔园堡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到201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790元。
在列宁小学旧址,六年级学生何勇凯吐字清晰,向同学和来访的客人讲解革命战争年代列宁小学老师和同学们的故事。
何勇凯的父亲何忠伟在南梁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工作,母亲赵银苹是南梁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受母亲影响,何勇凯从小就对红色文化产生了兴趣。三年级时,他参加学校校本课程“家乡小导游”,每天坚持背诵校史馆各种资料,母亲经常为他讲解历史背景,使他对资料的理解更加深刻,终于在四年级时,何勇凯如愿成了校史馆的小讲解员。六年级是毕业班了,何勇凯开始带“徒弟”了。高年级带低年级,一届传一届,这是校史馆小讲解员间的传统。
在南梁镇,镇党委干部张武辉担任银旺合作社党建指导员以来,认真开展党建工作,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并按照标准化要求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使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同时积极帮助合作社排忧解难,助力合作社发展,增强了合作社带贫能力;
在怀安乡糖坊咀村,村党支部书记高怀富不仅带领本村村民养羊致富,还热心帮助邻村发展养羊产业,在他的带领帮助下,当地湖羊养殖群众每户每年至少增收2000元;
在乔川乡铁角城村,驻村帮扶干部张建红以帮扶村为家,和帮扶干部、村干部一道从改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使一个偏远贫困的村子变成了村容整洁、产业兴旺、群众脱贫致富劲头足的美丽乡村……
在南梁和华池这片红色的土地采访,你总能感受到特有的南梁精神,就像葫芦河水日夜奔流,生生不息……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