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12日电(记者任卫东、白丽萍)夏季烈日当头,在甘肃省金昌市万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成片的蔬菜地看不到边际。23岁的韦成勇和妻子齐头并进,正弯着腰,埋头在田间采摘菜心。看准鲜嫩的菜秆,从菜尖往下10厘米,用小刀轻轻一划,菜心应声而落。
6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金昌)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采摘蔬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样的动作,每天都要在河西走廊刺眼的大太阳下,持续弯腰重复上千遍。但对于来自贵州省安顺市农村的韦成勇小两口来说,这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们脸上是腼腆而轻松的笑容。他俩将精心采摘下的菜心整齐排列在塑料筐内,装满一筐就搬到地头路边的小货车上。通过专业、完善的冷链物流,不超过50个小时,他们采摘的新鲜蔬菜,就会被运到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成为几千公里外南方餐桌上的夏天“时蔬”。
6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金昌)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采摘蔬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6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金昌)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采摘蔬菜。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金昌市位于巍巍祁连山脚下,独特的地理位置、充足的日照、纯净的冰雪融水以及较大的昼夜温差,让其出产的蔬菜口感极佳。目前,金昌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供粤港澳蔬菜基地之一。
每年3月到10月,像韦成勇小两口一样,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农民工都将背上行囊,拖家带口,从贵州老家出发,一路北上,辗转数千里来到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省河西走廊。成为追着“菜”走的采摘工,也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
“在这里打工技术门槛不高,就是要能吃苦耐劳。”来自贵州安顺的魏英,带着不到1岁的孩子,今年5月才和丈夫第一次来到金昌市金川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今年的菜市场形势比较好,我和老公两人每天能拿到300到400元的收入,虽然辛苦,但比老家打工的收入高许多。”
6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金昌)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检查蔬菜品质。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甘肃省金昌金从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名新介绍,采摘高峰期,来自贵州的“采摘工”有近500人,他们每年在这里干半年,每人纯收入至少在3万元以上。这不仅让他们摆脱了贫困生活,而且也解决了金昌发展农业产业的用工问题。
目前,在这片基地上,已种植有菜心、甜菜心、白菜苔等数种蔬菜。每天约90吨蔬菜供给广东、香港等地,部分出口东南亚,年产值达1.5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