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言】精准施策固强补弱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原标题:【智库建言】精准施策固强补弱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打造扶贫向扶农转型发展新机制
刘亚桥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一方面,要高质量完成全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另一方面,要为实现脱贫目标的县区、乡镇和村落,打造扶贫向扶农转型发展的新机制,这个新机制的核心是固牢脱贫成果、降低返贫概率、培育长效机制和解决短板弱项。
聚焦精准方略,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行动。坚持贯彻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目标靶向,扎实开展建档立卡问题核查整改、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动态管理、脱贫质量“回头看”等工作,以冲刺夺标的精气神全力跑好最后的攻坚路程。对因灾因病等原因导致返贫的进行再识别;对达不到退出标准的进行回退管理,纳入相对贫困扶持范围,继续帮扶;对刚过线或勉强脱贫的,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进一步巩固提高;将致贫风险高的非贫困户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并从合理渠道予以针对性扶持,防止一边脱贫,一边致贫的问题出现。
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刚性指标和关键领域,进行全面排摸,集中火力攻坚拔寨。在健康扶贫方面,落实好“一站式”结算政策,采取多种方式落实资助参保政策,开展“送医上门,送人就医”工作。在住房保障方面,切实抓好“四类重点”对象危改任务,建立已脱贫户跟踪机制,严把脱贫退出住房安全验收关,对新增危房及时进行改造,确保不漏一户。在饮水安全方面,通过配套、改造、升级、联网、新建等方式,确保水源稳定、水质达标、供水稳定。
聚焦扶志扶智,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改进扶贫方式,建立生产奖补、就业补助等帮扶机制。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推动治理高价彩礼,提倡新风俗和新风尚。要注意解决部分人口“等靠要”的现象,防止政策养懒汉,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坚持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加大对贫困群众实用科技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引导贫困群众积极主动与经营主体联系,从根上、点上彻底铲除“穷根”,切实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缺乏生产技术、缺少营销经验和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
聚焦深度挖掘资源,不断提升扶贫产业质量。发展产业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但发展产业必须同时发展企业,这就必须把扶持农村企业成长作为大事来抓。要围绕地域特色挖掘发展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探索推进“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各种资源,把“死资源”变成“活本钱”。大力扶持农村企业发展,通过企业发展牢固支撑产业提升。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的新型连接机制,扶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聚焦社会力量,努力放大帮扶综合效应。建立和推广扶贫荣誉制,对扶贫工作突出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授予政府荣誉,逐步提升社会扶贫的地位,努力改变“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扶贫局面。鼓励引导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扶贫济困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向贫困地区输送资金、技术,吸纳就业,捐赠助贫。充分调动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好示范和引领作用,向贫困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加强扶贫信访工作,对扶贫领域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摸排、及时发现、及早介入。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二级巡视员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丁国安
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实现金融扶贫与脱贫攻坚高效协同、无缝对接,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农户提供更多可持续的金融帮助,关键是要把金融扶贫转化为普惠金融行为,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金融机构。强化信用联社、村镇银行、农商银行、担保机构、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网点、人员贴近农村、了解贫困户的优势和作用。加快信用联社股份制改造,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与科学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助“三农”扶“小微”能力。
扩大大中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领域。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完善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紧跟政策要求,锁定扶贫对象,拓展小额贷款、创业贷款、劳务输出专贷等专属业务。延伸服务触角,尽快解决贫困农户分散服务不到位以及偏远地域物理网点不足等问题,促使邮储资金回流农村。
培育新型农村金融主体。鼓励、扶持民间资本和私人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半径,以规范管理推进村镇银行为主体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向定位鲜明,机制灵活,直接服务贫困户的方向发展。稳妥推进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服务平台。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积极主动对接涉农主体,一对一、户对户的了解收集金融需求,利用大数据筛查、线上申报方式确定额度,开通绿色通道,安排投放专属信贷,引导、帮助贫困农户培植产业。优化续贷展期服务,解除涉农主体的后顾之忧,提供不缺位、不断档的金融服务。密切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以专属信贷、担保增信、保险兜底等金融服务加快推进涉农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拓展贫困户就业增收平台。
完善服务机制。拓展银政、银企、银担、银保合作广度和深度,完善“信用+担保+保险+风险补偿”联动机制,将金融服务有机嵌入扶贫产业链,实现金融与贫困户和合共生。强化多层次扶贫保险保障,降低返贫致贫风险。简化授信审批流程,提高扶贫担保贷款放款效率,推进精细化、差异化服务,利用移动展业工具,下沉贫困户入门服务,实行业务集中收集,释放扶贫担保贷款申贷农户体验效应,增强贫困户致富信心和力量。
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信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信贷”“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信贷服务模式,以批量开发、提前授信等方式优化信贷投向。逐步开展线上金融服务,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优势互补,增强扶贫产业的“输血”“造血”功能。
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加强信用信息管理。建立贫困户基础信用信息和金融扶贫信用信息数据库,将普惠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发展面向涉农主体的征信服务机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手段,做细、做实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工作。
有效降低征信成本。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搭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不同渠道、不同层级信用信息的对接、共享、整合和应用。推进市场监管、税务、商务、质监、司法、民政等部门和金融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扩充信用信息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征信成本。
强化征信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惠金融知识宣传和信用警示教育,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增强珍惜个人征信意识,严惩恶意贷款、恶意拖欠等违法、诚信缺失行为,营造有利于金融扶贫效能充分发挥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质量脱贫攻坚
敏生兰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直接体现。基层党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堡垒,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攻坚拔寨的主力军、先锋队,必须切实提高基层党的建设质量,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质量脱贫攻坚。
提高基层党组织质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组织可以使力量放大十倍”,把这个组织优势和我们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就是“一切工作到支部”的伟大创造,这是我们党取得一切胜利的重要法宝。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依靠一个又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后进)党支部,把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落实到每一个支部,真正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脱贫攻坚“智囊团”,党员干部成为脱贫攻坚“领雁人”。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质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保障。“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一批大胆务实、一心为民、踏实肯干的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将党的脱贫攻坚事业推向前进。然而在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还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一些农牧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一些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足、方法不多。因此,要广开进贤之路。首先要“选好人”,要切实以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第二要“看准人”,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要注重干部的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第三要“用老实人”,要大力选拔踏实做人、干净做事的老实人,突出选拔能够直面矛盾、主动作为,敢啃“硬骨头”的干部。真正使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不断充实到党员队伍中,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作风质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作风保障。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梗阻”。形式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重形式,轻内容,在扶贫领域的典型表现就是有些干部对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被动应付,走形不走心;有些党员干部落实扶贫责任避重就轻,务虚不务实;有些干部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遮遮掩掩,问题整改流于形式。而官僚主义也是形式主义,其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如有些干部执行扶贫政策、落实扶贫措施不尊重客观实际,不尊重群众的意见;在扶贫工作中不经过调查研究,盲目出措施,压指标。这些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使脱贫攻坚工作打了折扣,走了过场。因此,狠抓基层作风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作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则告诉我们抓作风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必须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持之以恒;要从严从实,较真碰硬,还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力解决“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做作风建设的风向标。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党建研究所副教授
多措并举推进就业扶贫
张希君
就业扶贫,相较于救济扶贫,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造血式”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我省应以八个未摘帽贫困县为重点,着力推进就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推动涉农企业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扎实做好以贫困劳动力返岗为重点的各项就业扶贫工作,最大限度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大稳就业奖补政策落实力度,推动援企稳岗政策落实,强化农民工返岗服务。重点对未脱贫的县进行就业扶贫挂牌督导,对稳就业工作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就业划重点、分任务、厘责任、促落实,凝聚合力,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促进农民工返岗复工。建立扶贫车间开工复工情况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强化就业扶贫责任担当。要压紧压实各级各方面责任,把就业扶贫真正抓实见效。各级转移就业专责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能,加强协同配合、资源数据共享,确保横向责任到边。要坚决整改就业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对标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考核、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研暗访反馈问题,压实各级整改责任,紧盯整改时限,全面查漏补缺。
创新就业扶贫做法。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方面,创新设立扶贫车间、就业驿站、社区工厂、卫星工厂等就业创业新载体;在引导外出就业方面,探索省内劳务协作、重大项目与贫困县结对子等劳务协作新渠道;在托底安置方面,开发助残员、护理员、护林员等各类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在就业服务方面,探索开展远程招聘、定向共享岗位信息等多种服务手段;扶持一批就业扶贫基地,动员各类用人主体积极参与就业扶贫。
做实贫困劳动力培训。扎实推动贫困劳动力培训这项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行“培训劵”管理模式,科学精准设置培训项目,促进培训输转一体化,强化培训质量监管,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贫困劳动力线上培训,积极引导各市州多方统筹衔接线上培训资源,通过直播、录播、视频、PPT等多种培训方式,以电子商务、中式烹调、育婴护理、手工编织等职业工种为主,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居家线上培训服务。
加强就业扶贫劳务协作。督促东西部协作省份落实劳务协议,推动中西部省份组织开展劳务合作,着力提升就业扶贫岗位精准性,引导更多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培育并推广劳务品牌,以品牌促对接,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指导各地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调动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更多地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强化就业扶贫资金保障。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就业扶贫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进一步精简就业扶贫补贴政策证明材料,简化申报流程。
开展就业扶贫专项活动。以“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为主题,选树就业扶贫典型,开展专项宣传活动,引导贫困劳动力形成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激发劳动致富内生动力。把贫困劳动力作为全国扶贫日、助残日、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专项活动重点服务对象之一,集中帮扶他们就业创业。实施创业服务提升计划,提升创业服务能力水平和创业带动就业脱贫实效。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教授
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可持续性
柳 菁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着力健全完善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才能确保脱贫高质量、不返贫。
动态监管,对脱贫户进行长效管理。超前谋划,加强脱贫后的长效管理,建立全省贫困户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全省贫困户的情况,加强预警分析和研判,及时掌握返贫情况。对脱贫对象实行定向跟踪、相关数据及时录入监管系统,重点对上一年度,人均收入刚过脱贫线标准的脱贫户和对“三保障”出现问题的脱贫户进行监管,确保这些脱贫群众遇到可能导致返贫的重大家庭变故时能及时得到帮扶。对于确认返贫的家庭,及时纳入扶贫对象,参照初次脱贫的办法,继续给予帮扶,直至重新脱贫。乡村干部和各级对口扶贫单位干部对脱贫户要定期跟踪回访,及时掌握脱贫户的基本情况和经济状况。
持续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更是防范脱贫人口返贫的根本途径。一要持续落实产业扶贫政策,促进产业扶贫发展。引进更多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实施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提升合作社带贫能力。继续办好扶贫车间,堵死返贫通道。二要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增加产业扶贫资金的比例。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设施建设等涉农资金,加大对重点村庄和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监管,确保精准规范使用,不断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优化产业扶贫的融资平台,各县市区可依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贷款贴息规模,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放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效应。
创新帮扶举措,完善兜底保障政策。针对可能返贫的各种因素,创新帮扶举措、构筑保障体系,用周密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保险救助等方式,实行精准兜底。一是医疗兜底。加强健康扶贫,对病人、残疾人单独设立救济保障体系。注重分类救治、提升效果,整合政策资源、推行健康扶贫“一站式”服务,让贫困户既能受益、又能省心。二是教育兜底。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减轻家庭负担。大力开展“功能型”“造血型”扶贫,避免脱贫户因学返贫,实施贫困地区学生精准资助,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县(区)内就读的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五个学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生活补助金,免除贫困高中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对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进行专项资助,切实减轻脱贫户家庭教育负担。三是保险兜底。加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打破因灾返贫怪圈。应尽快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水平,加大农业保障推广力度,提高保险标准,科学制定理赔程序,真正发挥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明确农业保险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的公益性质,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保险公司及广大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激发内在动力,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一要激励贫困群众立志气,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要帮助贫困群众强底气。舍得投入资金,积极为困难群众搭台清障,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二要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量身订制、量体裁衣,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引进来”,也要组织贫困户“走出去”,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长本领。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相关新闻
- 2020-03-11【坚持两手抓 夺取双胜利】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
- 2020-02-21【黄河时评】分区分级 精准施策
- 2017-11-24评论:因人因地施策是撬动精准扶贫的支点
- 2017-07-12【陇上评论】移风易俗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