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因人因地施策是撬动精准扶贫的支点
【专题】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甘肃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网络媒体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原标题:因人因地施策是撬动精准扶贫的支点
魏奇峰
“在榆中北山生活了60年,没想到如今在道路两边搞搞卫生,便可在家门口领到一个电饭煲,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11月22日下午,今年60岁的榆中县韦营乡韦家营村村民韦如平高兴地说。由于平时带头搞集体村道卫生,他凭着积攒的积分,在该村的“阳光爱心超市”里兑换了一个电饭煲。(相关报道见11月23日《兰州日报》1版)
一个小的创举,让一个小山村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对村民来说,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对帮扶单位来说,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对贫苦山区的扶贫工作来说,实现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的转变。可以说,帮扶单位这种因人因地施策和对症下药的“智力帮扶”,实现了“一箭多雕”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提振了当地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
榆中北山是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这里不仅山大沟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而且生产力低下,农作物品种单一,群众缺乏建设家乡和脱贫致富的热情。这些都是摆在帮扶单位和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也是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以往,都是帮扶单位和地方党委政府对贫困户给政策、给物资、给技术,推着他们走脱贫致富之路。而这种方式的弊端就如同赶马车一样,需要不断的督促和鞭策才能有进度,否则会原地踏步。
此外,帮扶单位和地方党委政府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还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依赖心理,甚至产生了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懒惰思想。如此一来,精准扶贫工作反而成了帮扶单位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角戏”,而贫困户则成了无关紧要的“配角”。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精准扶贫工作中缺乏贫困户穷则思变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那么,帮扶单位和地方党委政府在被动中,即使集中再多的精力、花费再多的时间、付出再多的心血,也难取得预期成效。
榆中北山的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他们在长期的贫困中形成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以及缺乏大胆尝试和创新的思维。帮扶单位通过深入调研,找出了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说“阳光爱心超市”的建立是一次对症下药的尝试。它的运作模式独具特色,用积攒文明的方式来兑换商品,不仅解决了村民到30公里以外赶集难的问题,还提升了群众的觉悟和思想,改变了韦家营村的村容村貌,使整个村子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良好民风。
除此之外,“阳光爱心超市”还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当村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帮扶单位与地方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以“阳光爱心超市”为媒介,拧成一股绳时,则没有攻不破的难题,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而且精准扶贫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同样,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如果因人因地的找出影响脱贫攻坚的“瓶颈”问题,并以此为支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那么,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不是梦。
相关新闻
- 2017-11-24武威市实施精准扶贫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 2017-11-23民盟天水市委会赴武山宣讲十九大精神 助推精准扶贫
- 2017-11-22中行甘肃省分行与庆阳市政府签署精准扶贫合作协议
- 2017-11-22评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为精准扶贫拓宽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