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昼夜,他们经历了什么?——兰大一院第一梯队医护人员战疫记
原标题:【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
十四个昼夜,他们经历了什么?
——兰大一院第一梯队医护人员战疫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
“愿我们共渡难关,愿我们都能梦想成真……”2月6日,一封署名“兰大一院第一梯队35名医护人员”的邮件悄悄发送至医院邮箱里。信中感谢了医院所有的“幕后”英雄,为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加油。
1月23日,兰大一院35名医护人员奔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在经历了14天艰苦战斗后,2月5日,他们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救治工作,暂时退出“战斗”,隔离休整。
14个昼夜,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他们的故事便是许许多多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战斗的缩影。
急、急、急,十万火急!
“急诊全部搬家,改造发热门诊。”1月21日,医务处副处长、呼吸科专家雷泽林接到指令;
“准备进入隔离病房。”同一天,感染科副主任李俊峰接到通知;
“布局整理发热门诊,细化流程。”56岁的传染科一病区护士长吴秀英迅速就位;
……
胡建民、濮家源、龚霞、胡莎莎、薛海霞……第一批35名医护人员迅速集结。
1月21日,当兰大一院被确定为省级定点医院后,全院进入紧急状态。所有人都知道,战斗打响了!
1月22日早上7时许,雷泽林来到急诊科,想看看改造工作进展如何。让他没想到的是,这边发热门诊还在紧张改造,那边已经有两位患者留观了。
发热门诊人员还没有完全到位,雷泽林决定赶紧先看病人。早上10时,正忙着看病人的雷泽林接到让他负责发热门诊的通知,尽快协调成立病区、使病区达到传染病区的标准。当医生看病,没问题;当负责人总协调,心里忐忑。带着这样的心情,雷泽林“披挂上阵”。
1月23日,武汉“封城”,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患者蜂拥而至。
“病人太多了,每天100多位,直接从武汉来的就将近一半,还有的是和武汉人员有接触的人员。”
“头几天压力真的非常大。”对于参加过17年前那场抗击非典战斗的雷泽林来说,更多的压力是要在最初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确保“不漏诊”。留观病房数量有限,咽拭子试纸量有限,只有高度疑似的才能做,为防止交叉感染普通CT也不能用,只能靠胸片……所有种种只能让雷泽林和同事们谨慎更谨慎。
没有线,重新拉;病房不符合要求,改了再改……一天24小时,随时改,随时装。全院上下,都在和时间赛跑。
“我觉得我爱人情况不太对”。1月23日,雷泽林正在楼道里听检查组的意见时,一位患者家属找到他说出自己的担忧。这是来自武汉的一对夫妻,回永登探亲。当天在兰大一院就诊,拍了胸片后不太好,医生又开了CT检查。
当看到发送到自己手机上的检查结果时,同是医生的患者家属有种不好的预感。
“天啊,这就是典型的新冠肺炎表现。”雷泽林急忙打开电脑,看到片子的那一刻就确定了这是高度疑似病例。随后,立即将患者送往隔离病房进行留观、等待确诊。后来,经过咽拭子核酸检测,患者最终确诊。
“第一例高度疑似病例的筛出,对我们后面的诊断非常有借鉴意义,也再次提醒我们早期或者轻症患者通过胸片诊断是不可靠的。”雷泽林说。
专用CT通道、CT室建成,隔离病房到位、防护级别提高、医护培训升级……经过三四天的改造、磨合,整个发热门诊更正规,流程也更顺了。“我收病人更有底气了!”直到那时,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的雷泽林心里才踏实些。
此后,尽管每天的发热门诊量还是保持在100个左右,但所有工作都步入正轨、有条不紊。
要战胜的不仅仅是病毒
“当时所有情况都不明朗,包括病毒还有没有其他传播方式、患者还有没有其他症状、该怎么应对。”第一批隔离病房医疗组组长李俊峰坦言,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流程、防护、诊疗等各种工作都需要不断摸索。
1月23日,随着第一例高度疑似患者进入隔离病房,李俊峰和同事们也已就位。
查房、调整治疗方案,和专家沟通……组成了李俊峰每天的工作。为了确保治疗效果,每位患者的治疗不仅是“一人一方”,医院还组成了强大的专家团队,每天下午都会进行MDT多学科讨论,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对病情发展进行预判,院外的中医专家也会定期为患者会诊。
“绝大多数患者进来后都非常紧张。”随着患者的增多,李俊峰意识到,他们要战胜的不仅仅是病毒本身,还要帮助患者战胜疫情带来的恐慌。
“很多疑似患者在听到确诊消息的那一刻都崩溃了。”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感染科副护士长胡莎莎和患者一样煎熬,“有位患有高血压的大姐,是在医院预检时检出体温比较高被留观的,确诊后始终不愿相信,一看到我们全副武装就非常害怕、大哭不止。”
胡莎莎和护士们一遍遍地开导劝慰、认真解释每一次检查结果,慢慢地打消了患者的顾虑,患者也愿意让医护人员靠近了。“在她哭的时候陪着她,做完治疗后拉拉她的手,给她准备她喜欢吃的东西……”每一个细节都让患者更有安全感。
在隔离病房,一位50岁的患者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李俊峰和团队想了很多办法,就连使用药物效果也不好。李俊峰和医护人员就轮流和这位大哥聊天,转移他的注意力,经过两天多的心理疏导,患者的情绪慢慢趋于稳定,治疗效果也出来了。
“今天感觉怎么样?”2月5日晚10时,隔离休息的第一晚,李俊峰给这位患者发去微信,许久没有收到回音,李俊峰反而觉得挺好。“李医生,昨晚我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收到患者回信时,李俊峰更觉欣慰。
在隔离病房里,对讲机是标配。时常能看到医护人员隔着窗户用对讲机和患者交流,说的也不光是病情,可能聊聊学业、家庭,也可能聊聊兴趣爱好。不仅如此,很多医护人员都把电话留给患者,和患者互加微信。每到晚上,医护人员都会和患者打打电话,帮他们排解孤独。
2月2日,第一位治愈患者康复出院。
2月5日,离开隔离病房前,胡莎莎特意去和患者告别。一位患者隔着玻璃对她说:“我不知道你长啥样,但我记住了你笑时弯弯的眉毛。”
“经过十几天的治疗,我们和患者都成了战友、朋友,真的挺好的。”李俊峰说。
隔离病房,隔住的是病毒,但挡不住爱和温暖。
经历一次,难忘一生
“14天高强度的工作,对所有人的体力精力都是极大的挑战。”李俊峰说,在隔离病房里,随时来病人,大家就要随时接。一次,凌晨2时许,接到通知,李俊峰和同事开始做准备,等到忙完再躺下时已经4时许了,早上7时许又要起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进病房和患者打招呼、询问患者情况。”胡莎莎说,随后就是开窗通风、发放早餐,结束后,护士会对每个病房进行喷洒消毒、擦拭,再根据医嘱开始治疗和健康宣教。结束了第一位患者的治疗后,经过严格消毒再进行下一个。直到中午,又开始午餐、第二轮喷洒消毒……如此反复,胡莎莎和护士们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
手术衣、白大褂、隔离衣、防护衣……每次进病房前,医护人员都要严格做好防护,再由护士长进行再次检查。几层防护做下来,里面密不透风,稍微动作几下,就是一身汗,哪怕是一项再简单的护理工作都要比平时花更长的时间。为了节省防护物资,大家都穿着纸尿裤工作,护士们遇到生理期更是苦不堪言。
“其实,大家的辛苦更多的是因为一些病人需要更长时间的陪伴。”胡莎莎说,有时进入病房,如果患者情绪不好,我们一陪就是几个小时。
在隔离病房的14天,李俊峰刻意减少和家人的联系。“不能形成定时联系的习惯,万一哪天接诊忙顾不上,反而让他们担心。”可就是这样一位“狠心”的爸爸,闲下来时总是默默地翻看手机里4岁女儿的小视频。
想家的时候,吴秀英会透过窗户远远看看远处家中的灯光;连续奋斗了多日,龚霞终于有时间和女儿视频,没说几句眼中就噙满了泪水……
终于可以休息了,可是医护人员并没有闲着。李俊峰说要利用这个难得的休整机会,把过去14天的工作好好总结一下,要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好准备;吴秀英把14天的日记整理出来,给第二批的队员们一些经验;胡莎莎每天都和前线保持联系,几床爱喝粥、几床需要特殊护理,都要事无巨细的再提醒。
“这次疫情检验了我们这支医护队伍,所有人都是义无反顾、不畏生死,令人感动,也让人充满力量。”此一疫让李俊峰感触良多。
……
14个昼夜,不同寻常的14天,注定在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中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相关新闻
- 2020-02-06兰大一院“疫”线日记 | 经历过非典、甲流的56岁护士长,再挑重任!
- 2020-02-06鏖战坚守14昼夜 兰大一院第一梯队医护人员归来
- 2020-02-06兰大一院前线医护人员接力战疫
- 2020-01-30兰大一院全体职工志愿加入发热患者预检分诊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