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江南”景色新——甘肃陇南市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纪实
扼甘陕川三省要冲的甘肃陇南市,素有“陇上江南”之称。这里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又有着丰富的资源、秀美的风景。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曾经深度贫困的陇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绿色,是陇南的底色,也是陇南人一直悉心呵护的亮色。党的十八大以来,陇南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综合治理“两江一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走进冬日的陇南,记者记录下几则绿色发展的故事,感受到陇南人对新发展理念的坚守。
“三棵树”撑起一片天
虽是冬日,但陇南武都区白龙江两岸依然青翠,连片的橄榄树林一眼望不到尽头。当地人说,这里气候和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颇为相似,被认为是世界顶级的油橄榄生产带。
正值油橄榄收获季节,陇南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3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以每天560吨的鲜果加工量满负荷运转。公司副总经理王伍信说,根据国际标准,橄榄鲜果在24小时内压榨、制成酸度不超过0.8的橄榄油才算品质最好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而在祥宇,从鲜果采摘到出油不超过8小时。
王伍信记得,前几年,市场上也曾出现过无序采摘和收购的情况,企业加工保障能力跟不上,大量果子被积压。
为了不浪费一颗好果子,武都区积极引进加工企业,派专人到田间地头指导果农严格按品种和成熟度适时错时采摘;企业事先与每位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根据政府指导收购价敞开收购。种植与加工无缝对接,大大提升了油橄榄产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武都区的油橄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鲜果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已有159个贫困村1.01万农户、4.42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脱贫。
在陇南,被当地人称之为“摇钱树”的,除了油橄榄,还有花椒、核桃。2018年,陇南的花椒种植面积达到251万亩,产值46亿元,其中武都区的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区第一。全市核桃种植面积432万亩,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成县、康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亚军说,陇南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立体多样,耕地少、坡地多,发展特色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年,陇南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构筑了群众脱贫增收的产业基础。目前,以“三棵树”为代表的陇南特色经济作物总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产值达180亿元。
油坊坝飞出俏天鹅
阳坝自然风景区是位于陇南康县的4A级景区。走进核心景区的天鹅湖畔,只见两岸青山如黛,谷底碧水如镜,天鹅游弋,水鸟争鸣,美丽的田园风光令游人心旷神怡。
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天鹅湖,原来的名字叫油坊坝。由于山高地僻,交通不便,油坊坝曾是远近出名的贫困村。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油坊坝变身“天鹅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渡畔水居农家客栈的主人刘树斌告诉记者,他从2010年开始改办民宿,眼看着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现在一年的接待量超过2000人。
昔日的油坊如今搬进了村史馆,旅游服务成为天鹅湖新村村民的主业。全村开设了58家民宿和农家乐,旺季时能收拾出500张床位来,旅游业年产值350万余元。家家户户手机上接民宿订单、卖地方特产。
从油坊坝到天鹅湖的变迁,是康县生态旅游发展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立足县情实际,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实施全域美丽乡村、全域旅游景区等“四个全域工程”,从农村建设规划入手,把村庄作为景点来设计,保护原始风貌、改善基础条件,就地取材、依村就势、因户施策,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乡村旅游开发,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岸门口镇朱家沟村曾被收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5座古民居修旧如旧,潺潺溪水顺级而下,千年麻柳喜迎游人;阳坝镇花桥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村民参与”的模式整合资源、招商引资,旅游设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像朱家沟、花桥这样的旅游示范村全县共建成69个,拥有2个国家级4A级景区和4个3A级景区,还有1镇12村上榜“中国最美乡镇”。
近年来,随着兰渝铁路全线通车、成县机场建成通航,村村铺上水泥路,县县修通高速路,陇南市彻底告别了不通“铁公机”的历史,为发展全域旅游创造了条件。截至今年11月,陇南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106.13万人,同比增长24.3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1.47亿元,同比增长26.43%。
铅锌矿挖出新景点
记者采访的下一站是位于陇南徽县郭家沟的金徽矿业公司。一路行来,沿路“金徽矿业景区”的指示牌格外显眼。
原来,这座去年4月建成投产的铅锌矿,同时拥有了国家4A级景区的招牌。
“在收获金山银山的同时,我们坚决不能失去绿水青山。”金徽矿业党委副书记范守明说,从筹建开始,金徽矿业就以创建中国一流绿色矿山为目标,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矿山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实现了矿山开采合法化、资源利用高效化、采矿作业清洁化、矿区环境生态化,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这座达产后年选矿能力将达到150万吨的铅锌矿,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同步,修护山体护坡4万多立方米,绿化面积80多万平方米。为了避免露天采矿剥山皮的情况,金徽矿业采用了充填采矿法:将选矿后的尾砂尾矿、采矿废石回填至井下采空区,不但最大程度避免了地表塌陷,提高了井下采矿安全作业环境,也大大减少了废弃物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地上花园,地下工厂。在看得见的绿色外,金徽矿业还利用一套自主研发的回水净化新技术,让工业用水直接全部循环利用,每吨原矿新水消耗量降至0.2立方米以下;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实现了废水零排放,水资源利用率达到100%。
挖矿“挖”出个新景区,体现了陇南人对绿色发展的追求。秉持新发展理念,陇南扎实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和“散乱污”企业及工业园区整治工作,坚决关闭了一批小矿山小煤窑小冶炼;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考核权重,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坚决拒绝污染企业的梯度转移,没有让一家“三高”企业落地……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陇南重新成为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宝级动物的“天堂”。通过互联网在线观看金丝猴的野外生活,成为陇南人的赏心乐事。
“如果说缺乏工业支撑是陇南发展短板,那么绕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则是我们的幸运。”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后发赶超的陇南要扬长避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只能是一条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路子。
今日的“陇上江南”,景色新,百业旺。今年前三季度,陇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5.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707元,同比增长10.2%,增速位列全省第一。生态美带来百姓富,绿色发展的理念在陇南结出了丰硕果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曙红 陈莹莹 李琛奇)
相关新闻
- 2019-08-29甘肃麦积山石窟雾霭缭绕 浓浓江南风韵
- 2017-09-11甘肃:新型市场建设让特色农产品“下江南、 出国门”
- 2017-08-31甘肃秋雨连绵似“江南水乡” 兰州连阴雨创历史新高
- 2016-11-14黄土地上现江南,68岁双胞胎兄弟是怎么做到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