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战贫困 砥砺奋进奔小康——陇南武都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原标题:矢志不渝战贫困 砥砺奋进奔小康——武都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花椒采摘。
马营镇马营村村民刘早社在当归地里除草。
丰收的喜悦。
城市建设。
裕河赵钱坝村村貌。
武都区城市建设容貌。
王 芳 杨建辉
武都区位于我省东南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这里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坐拥秀美山川,却也“穷”得彻底。
国列贫困县、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片区县区、全省连片贫困县区、全省深度贫困县区,这些都是属于武都区的贫困标签——贫困程度之深、脱贫难度之大、扶贫成本之高,是武都区直面的特殊区情。
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
面对异常艰巨的脱贫任务,近年来,武都区委、区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紧扣“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举措和精准扶贫政策,以“滚石上山、敢死拼命”的精神,齐心协力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如今,放眼武都区脱贫攻坚的战场,一个个焕然一新的美丽村庄,一项项蓬勃发展的富民产业,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真实笑脸,绘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彩画卷在武都大地上徐徐展开。
决心 响鼓重锤足音铿锵
8次区委常委会会议、10次区政府党组会议、9次区政府常务会议、15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2次脱贫攻坚推进会和1次全委会……这串数字,记录的是武都区今年以来在小康路上铿锵前行的足印。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绝非一日一时之功。
围绕“谁来抓”的问题,武都区严格落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双组长”负责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与各专责组、各乡镇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了以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专责工作组分抓,联乡领导包抓、乡镇干部主抓、行业部门指导、联乡单位配合、帮扶人员参与的责任体系。
区委书记带头开展三级书记遍访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行动,将每月第二周确定为“无会周”,由县级联乡领导带队开展调研核查。
49名县级领导包抓38个乡镇,结对帮扶49个贫困村147户贫困户。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白天当队长、晚上当局长”。
319个贫困村和365个非贫困村的数千名帮扶队员尽锐出战,吃住在村,工作到户,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从楼里开会到泥巴路上奔忙,从下文发函到以心换心沟通,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真情实意的帮扶中砥砺出动人光芒,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真抓实干的帮扶中进一步密合生长……
围绕“怎么抓”的问题,武都区始终确保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体作用,把组织资源、干部资源、人才资源、发展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武都区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服务凝聚作用。
用党建活力激发脱贫动力。武都区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依托基层党组织力量,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坚持支部领航、党员领先、干部领跑。
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党员和干部作用就发挥到哪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走上增收脱贫的康庄大道。同时,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实现了党建与扶贫双促双赢,齐头并进。
围绕“抓什么”的问题,武都区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武都区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
加强对党员干部责任履行、制度执行、政策落实、权力行使等情况的监督,以“零容忍”的态度持续“亮剑”扶贫领域,打击腐败和不正之风。
为确保各级干部下沉一线,各类措施护航推动,武都区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常态化开展以精准暗访、精准巡察、精准整改、精准问责“四个精准”为主要内容的暗访督查和专项巡察,倒逼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高效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硬招 持续发力直击靶心
脱贫攻坚,道阻且长,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面对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硬骨头”,武都区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痛点、难点和堵点,补齐补强短板。
武都区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摆在突出位置,紧盯贫困村水、电、路、房和环境改善等民生实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补齐脱贫短板,实现了贫困村水电路村村通,卫生室、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全覆盖,群众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截至目前,已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2329公里,20户以上的居住点已全部通农用三轮车道路,全区682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到100%。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931处,解决了7.12万户群众安全饮水,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了100%。
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2108户,拆除危旧房2.31万户8.26万间,残垣断壁10.91万米,复垦植绿980亩,农村危房改造达到全覆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856户,入住率100%。
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714处,实现全区682个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贫困村通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和送教上门,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就地就近入学,全区已脱贫和拟退出贫困家庭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没有因贫失学辍学学生。
全区所有行政村均有卫生室,每个村均有合格乡村医生,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区乡村医疗单位全部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制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报报销比例达到96.09%,高于85%的退出验收标准。
针对年老体弱、重度残疾等特殊群体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退尽退、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开发5200多个公益性岗位,安置3300多名生态护林员,有效保障了无业可从、无法外出、无力脱贫人员的增收脱贫。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图景中,武都区的底色浓厚而绵长。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值得一提的是,武都区以扶志为先、扶智为本、扶勤为要、扶德为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这一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有形阵地,运用理论宣讲对谈,创编快板、相声、情景剧等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传递“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道理,补足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忠诚担当、感恩奋进、开放包容之风吹遍武都大地。
实干 打造特色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是助农增收,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武都区坚持“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为核心,针对不同乡镇的区域特点,按特困片区作规划,按贫困村列项目,分类施策,每个行政村都确立一个特色产业,每村至少创办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个电商示范店、创建一个特色品牌。
目前,武都区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榄和中药材为主导,生态散养鸡、茶叶、蜂蜜、辣椒、食用菌、蔬菜等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生态旅游、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全区发展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46.56万亩,产值达到73.05亿元。其中,主导产业花椒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油橄榄种植面积48万亩,中药材20.83万亩,做到了适生区全覆盖和贫困户全覆盖。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拉开架势的特色产业撑起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半壁江山。
武都区在“三变”中也跑出了加速度。借力改革东风,武都区投入产业扶持资金3.6亿元,全区共建扶贫车间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73个。其中319个贫困村建立合作社1656个,合作社辐射带动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
把贫困群众紧紧嵌入到产业链中,武都区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订单帮扶等模式,采取保底分红、股份返利、效益分成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数据显示,近两年,已有13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分红,分红总和1200万元,户均增收1100元。2019年,全区691个行政村当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86万元。其中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60.53万元。
为了让特色产业有效对接全国市场,武都区还积极搭乘“互联网+”的信息快车,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挖掘培育“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网货,精心打造电商扶贫示范网店,形成“产业+农户+合作社+网店+平台”的电商扶贫新模式。
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阿里巴巴在甘肃的首家产业带,开办各类网店、微店1887家。今年累计实现电商总销售额14.36亿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600余元,真正让精准扶贫插上电子商务的腾飞之翼。
精准的资金投向、紧密的利益联结、科学的带贫机制,切实激发了传统产业活力和区域产业带贫动力,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担当 奋战一线真帮实扶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脱贫攻坚,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都区聚焦扶贫重点、整合扶贫力量、聚集财力物力,动员党政和全区全社会所有力量,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武都区充分调动行业优势和社会力量,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效结合起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年来,武都区持续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动员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爱心人士等参与消费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凝聚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级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筹措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为群众谋好事、解难事、办实事。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武都区通过选好配强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长和驻村工作队员,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地。白天村民外出干活,晚上帮扶干部和驻村干部就入户商讨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发现建档立卡资料和帮扶计划有出入,就加班加点核实清楚。村民不懂政策,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这也成了武都区各级帮扶干部的工作常态。
五指成拳、聚沙成塔。脱贫路上,武都区还结识了许多好“亲戚”,各方力量因为这项伟大的事业紧紧地熔铸在了一起——中国文联,在资金、物资、精神上给予武都区大力支持和帮助;青岛西海岸新区,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市场对接、项目推介、劳务协作等方面找准了结合点和共赢点,实现了由横向对接向纵向帮扶的深度融合,让脱贫攻坚的“大合唱”越唱越嘹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武都区贫困人口减少到732户241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5%,全区累计减贫14.77万人,319个贫困村中310个村达到退出标准,贫困村退出比例达到97.18%。
如今的武都,崇山峻岭依旧,但群山之间的农业、农村、农民经过脱贫攻坚的磨砺和洗礼,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宏伟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上正逐步变为现实。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