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民间小戏怎样传承
原标题:【视点】
民间小戏怎样传承
灵台灯盏头剧《追鱼》剧照
道情皮影戏《白蛇传》剧照
华亭曲子戏《两亲家打架》剧照 苟晓飞
本报特约撰稿人 苟晓飞
民间小戏是根植于人民生活中的戏剧艺术,因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具亲和力的乡音土语而被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同时它又是朴素简便、形象生动,最易被老百姓接受的思想教化形式。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道德伦理、审美情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基因。因此,关注民间小戏的生存现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在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命脉。
从笔者近几年对我省民间小戏的普查和调研结果来看,从国家到地方的具体政策为推进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利好政策和良好的氛围,但在民间和基层,对民间小戏的保护、传承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民间小戏的现状
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戏剧中,民间小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我省为例,在10项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民间小戏占此类总数的60%。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戏剧中民间小戏的保护,应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据近年来的普查和调研发现,一些民间小戏剧种因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衰退的现象,有些剧种甚至仅由一两个小规模的民营团体在支撑。因此,保护民间小戏,扶持民营演出团体,势在必行。
目前,民间小戏面临的困境主要有:
经费困境。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经费支持比较到位,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相对较好;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剧种,处境也各不相同。经费的不足,致使许多关于保护、传承、发展的设想落地实施有一定困难。加之目前传统民间小戏市场萎缩,受众狭窄,依靠“自身造血”来传承发展已不太现实,导致民间小戏在传承、创演等方面呈现才尽力乏,濒临消亡的境地。
传承困境。在当前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广大农村,真正热爱戏曲表演,主动学习戏曲艺术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少。老一辈戏曲名家多已作古或年事已高,加之一些传承人传承水平和能力有限,从省级到市(州)、县、乡、村,戏曲人才整体出现青黄不接乃至断层的局面,特别是在戏剧编导、音乐、舞美等方面人才严重缺乏,这直接威胁到民间小戏的继续存活。
创新困境。一是创新能力不够。多数民间小戏演出团体的演出剧目都是复制、粘贴经典的传统保留剧目,创新剧目不多,真正能吸引人并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与民众现实生活相契合、具有亲和力的原创作品少;二是盲目创新。近年来,个别民间小戏也走上了进行“大制作”,登向“大舞台”的路子。由于主创人员对当地民间小戏的特质了解不够,对艺术特色掌握不精,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在思想、内容、艺术上缺乏特色。
另外,缺乏专业保护人员,戏曲传承又多数靠口传心授,而传承人的技艺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传承能力有限,缺少有效的激励等,制约着民间小戏有效传承。
民间小戏的出路
在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遗保护工作方针的基础上,尽快抢救、梳理、研究各地民间小戏的特质,挖掘其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各方形成合力,以人为核心,提升保护传承水平,使民间小戏得到有效保护,活态传承,良性发展。
多位一体,合力推进。在对民间小戏的抢救保护过程中,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保护单位、学术研究机构、演出团体要形成合力,在政策法规,学术研究、戏曲艺术教育、剧目创作等方面形成多位一体格局,以试点带动,从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以课题项目的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在系统梳理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对濒危剧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于拯救濒危剧种的成功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使之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更广范围内发挥示范作用。
活态传承,有效创新。创新是手段,传承是目的。在充分挖掘民间戏曲这种文化形态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精耕细作,找准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把自己独有的特色当作剧种的生命,做到活态传承,有效创新,只有这样,所创作的作品才更具亲和力、感染力,让观众不会有疏离之感。对从事剧目创作的人员,在充分保证民间小戏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剧本创作交流等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做好地方戏曲传承和创新的双向发展。
重视人才,与时俱进。民间戏曲人才,包括戏曲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各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队伍。加强民间小戏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一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非遗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保证各级保护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能专学专用;二要提高传承人才的责任意识。通过加强对传承人的动态监管,要求传承人应该以志愿者的行为,维护公产的意识,履行契约精神,而不是把“传承人”当做一种谋取利益和提高自身名誉的手段;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纳入现代教育体制,培养出兼具一定理论知识与高超技艺的新时代传承人才,以适应时代需求。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为拯救、延续民间小戏的生命,避免民间戏曲剧种快速化地成为博物馆艺术,省级层面要定期举办地方剧种展演活动,向观众展示剧种的经典剧目、艺术名家、新秀,激发演出积极性,促进这些剧种的创作和演出,扩大知名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戏曲,结合戏曲进校园,鼓励和支持代表本土戏曲剧种的民营团体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同时加强对地方戏曲的宣传、介绍,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曲的舆论氛围。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