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三代教师谈 70年教育的变迁

19-11-27 11:26 来源:平凉日报 编辑:程健

  原标题:三代教师谈 70年教育的变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凉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记者分别对话“30”后、“70后”和“90后”三位平凉教师,听听他们谈变化,话发展。

  记者 杨曼艺

  30后郭豁然:更多的孩子上起了学

  作为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于平凉教育事业的变迁,郭豁然老师感触颇深:“那时经济条件不好,很多学校都是一个教室里有几个班的学生,一个老师要给好几个班上课,教所有的课程。”

  生于1937年的郭老师出生在教师世家,郭老师的太爷爷就是清朝的一名秀才。受家庭的影响,郭老师从小就热爱学习,在1951年考入平凉师范,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庄浪一中,开启了他四十多年的教书育人之路。

  “当时去庄浪要走三天三夜,从平凉出发,先到隆德再到南湖镇,最后才能来到水洛镇。”郭老师感慨地说。

  他回忆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庄浪教育也面临最大的考验。主要是饥饿,那时农村学校没有多少学生,偌大的教室,课桌是空的,学生严重流失,学校无法正常上课。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教师分片包干,下乡家访,挨门挨户动员学生返校。当时,学校老师都称这一行动为“叫”学生,把自己叫做驻某某公社的“大使”。每逢星期六,分路出发,跋山涉水,到各自包干的公社“叫”学生,星期天就把“叫”来的学生领回学校。

  郭豁然老师所包干的是南湖、赵墩和岳堡几个公社的大队。那是1960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六,下午上完课,吃一碗“水发馍”,拿一布袋就出发。天黑时到达赵墩的一个村子,晚上住在“饲养室”(生产队喂牲口的地方),和饲养员同睡在热炕上,土炕上没铺盖,但炕特别热,睡在上面烫得无法入睡,只好坐起。室外北风呼叫,雪花飘扬,室内却热气腾腾。坐了一个晚上,早晨起来,在食堂吃完饭,付了粮票和菜金,把几个学生的口粮从食堂领出来,拿到村头一个破窑的小磨上,抱起磨棍,开始推磨,直转得头晕眼花,恶心呕吐,才把粮食磨成面,装进口袋,领上几个学生,返回学校,把面交到学生食堂,给学生换成饭票,这次任务就算完成了。

  就这样来而复往,郭老师几乎走遍了这几个公社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大约经历了两年的时间,随着生活的好转,“叫”学生才渐渐停止。

  “现在回想起饲养室的热炕,破窑里的小磨,还有走过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真叫人回想联翩,难以忘怀。那些被‘叫’来的学生,如今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其才。而我们这些教师,就是用这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先‘叫’学生,后教学生,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叫’学生的往事,被我们这代教育工作者经历了。”

  “过去的学校跟现在的没有可比性,现在老师们都术业有专攻,一名老师负责一门课,学生的宿舍也都是楼房,取暖都是暖气,物资也相当丰富。”郭老师说。

  对于祖国70年来教育事业的变化,郭豁然认为用“翻天覆地”形容也不为过。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达,让已经83岁的他不仅学会了使用电脑还会使用手机,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他说:“现在国家发展非常快,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是成功的,作为一名教师我见证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善。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扫除了文盲,义务教育得到了普及,我们的高考制度是世界上最公平的选拔制度,现在全国每年有八百多万学士、硕士、博士生毕业,在校大学生几千万。现在的学校设施是历史上最好的。过去我们这一代教师的付出是值得的。我祝愿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更加繁荣发达,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人才!”

  70后朱林顺:教育设施提高了

  “从黑板到触摸屏,这是最直观的感受。”朱林顺告诉记者。

  1998年从平凉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崆峒区麻武乡初级中学任教。虽然他现在在崆峒区实验小学工作,但在麻武乡却待了12年,这个地方是朱林顺的青春回忆。

  “现在这个学校跟以前不一样了,变得很漂亮。”回忆起当初刚到麻武乡中学教书的时候,朱林顺还历历在目。土木结构的教室,一到下雨就漏水;荒草滩的操场,校园里没有水泥路。“当时教学设施很差,而且教辅资料也很稀少,更谈不上什么电脑等这些电子设备。”朱林顺回忆说,如果要给学生做一张试卷,只得由老师自己来刻印,最快半个小时,最慢需要1小时左右。刻好蜡版之后再用工具蘸着油墨一张张推印出来。“用力要均匀,不然推出的试卷要么油墨太浓,字都模糊成一团看不出来,要么字迹太浅,看不清。”当油印完这些试卷后,往往手臂累得酸麻。

  2005年,电子信息化的教育技术逐步开始普及,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朱林顺和他的同事贷款买下了电脑和一台打印机。“自从买了电脑和打印机,基本上解放了他们的双手。”朱林顺说,老师制作一张试卷时,不再像以前去刻。而是买一份教辅资料,然后再结合实际,选择一些需要的习题拼成一张试卷,用打印机印出试卷。“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

  2010年左右,朱林顺来到崆峒区实验小学,开始了他新的教学工作。课堂上,一些新的教学设备开始出现,大大方便了他的教学。他说,PPT技术现在在老师的课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到上课,老师们拿着制作好的PPT来到课堂,通过电脑就能将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朱林顺介绍到,老师提前做好课件,上课时候只需要插入U盘,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老师要讲的重点、难点等相关知识点,学生一目了然。朱林顺表示,这都是国家的繁荣带来的教学设施上的变化,相信今后的教学设施也会越来越先进。“到今天,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老师的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90后谢静:和学生都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毕业于广州大学的谢静是崆峒区寨子街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24岁的她在今年2月份刚刚走上教师岗位。150名学生,一周平均12节课,是谢静的工作重心。谈起现在的教育情况,她认为老师和学生都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相比自己上学的90和00年代,谢静认为现在的硬件设施和各种教学工具一应俱全,课程设置也更加的科学化,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也较之前有较高的提升,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一点,现在的老师在工作中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我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与学生谈心,在与他们的沟通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谢静告诉记者。

  谢静表示:“现在00后的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多媒体资源,老师上课时,把电脑直接连接多媒体黑板,将课件、化学实验演示、数学解题、电子板书等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在谢静看来,老师和学生之间身份角色的转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体现。那个时候的学生和老师之间更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学生对待老师也是一种尊重和敬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或大或小的“距离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加入到教育行业,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朋友关系,能走到学生中间,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上小学的时候,课外活动特别少。现在有很多这种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们也能长见识。现在的教育理念与以往不同,就是要突出学生这个主体性,教无定法,我觉得要说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条件,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从而不停地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好好发展。”谢静表示,虽然自己很年轻,没有经历之前那段艰苦岁月,但她会一直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希望她的学生们都能成为拥有一个快乐的、难以忘记的学生时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和政迎来滑雪季 和政迎来滑雪季
  • 2月10日起兰州市内停车场停车不足30分钟免费 2月10日起兰州市内停车场停车不足30分钟免费
  • 【溯源甘肃】河西走廊的古长城 【溯源甘肃】河西走廊的古长城
  • 甘肃省终末期儿童肝病免费救治公益项目启动 甘肃省终末期儿童肝病免费救治公益项目启动
  • 甘肃省启动实施主要城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甘肃省启动实施主要城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 【溯源甘肃】河西走廊的古长城 【溯源甘肃】河西走廊的古长城
  • 甘肃旅游丨雪山冰川天池草原,自然“醉”人 甘肃旅游丨雪山冰川天池草原,自然“醉”人
  • 体验羌寨古风 有一种美,叫官鹅沟的冬天(图) 体验羌寨古风 有一种美,叫官鹅沟的冬天(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