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园子岔的百合也是顶呱呱的!兰州市榆中县推广“产改+特色产业”模式为特色农产品“排毒养颜”

19-11-08 10:3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靳佩佩

【专题】I@甘肃2019网络扶贫博览会

  原标题:园子岔的百合也是顶呱呱的! 榆中县推广“产改+特色产业”模式为特色农产品“排毒养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晓霞 通讯员 蒋伟传

  初冬的清晨,榆中北山地区园子岔乡的街道上,一辆辆三马子组成的队伍牢牢占据了马路的两边,几辆大卡车停在最前头,一箱箱百合从三马子上搬下来、评定品级、过秤、再搬上大卡车……这样的“马路市场”,一直从早晨持续到下午,到所有的大车都装满为止。“都说七里河的百合有名,其实我们园子岔的百合也是顶呱呱的。这个季节,正是我们的百合采摘和收购的季节。”榆中县园子岔乡党委书记王琦自豪地说。

  园子岔乡的发展,正是榆中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的缩影。自2018年7月该县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榆中县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和农村“三变”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县域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选择预期收益稳定、群众普遍欢迎的旅游、蔬菜、百合、中药材、肉牛、肉羊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产改+特色产业”、“产改+乡村旅游”等改革模式,采取“保底+利润”分红办法,确保集体资产保本增值、成员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分红逐年提高。

  因地制宜百合种植已成规模

  园子岔乡地处榆中北部山区腹地,境内黄土梁峁纵横,降水稀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水靠天,沟通靠喊”的景象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还很常见,基础条件艰苦,百姓生活艰难,群众饱尝了“苦甲天下”的苦楚。当时,全乡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很多人宁愿拖家带口在外漂泊,也不留恋这个世代受苦的伤心地,自然环境恶劣,劳动力严重流失,经济发展无望,眼看着村民在北山的腹地艰难求生。

  天无绝人之路,当地群众尝试引进百合,“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土质疏松,透气性强,雨水下渗快”的地理条件,恰恰适合百合种植,曾经的“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看似百无一用的山地也就成了“金土地”。如今,百合种植已覆盖全乡6个村40个社,面积超过5万亩,初步估计已经占到全国食用甜百合60%以上,仅2019年轮耕新增种植面积就达到1.1万亩,这还不算本地能人大户在榆中南北两山和靖远县部分区域流转土地所种植的百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园子岔百合产区就是兰州百合的首要产区。每年春秋采收季节,都会有大批七里河区商贩上门收购,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百合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出自园子岔的这片地方。

  规模化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目前,园子岔乡百合产值超过1.5亿元,百合单项产值占全乡总产值90%以上,户均百合销售收入超过5万元。2018年底,榆中合行园子分理处吸储存款一度达到1.2亿元,产业特色标签更加明确。全乡规范运营的规模化百合种植合作社共有12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1个,市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个,县级示范合作社2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3个,建成“扶贫车间”6个。

   销路拓宽产业链不断延伸

  规模化种植实现了,但产品销路问题怎么解决?这才是大问题。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园子岔乡的能人们有着自己的门道,政府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履行着自己的责任。

  位于园子岔乡小岔村的榆中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是该乡唯一一家“兰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这家合作社的理事长滕汉生便是“榆中百合联盟”的主要发起人,现在担任该联盟主席一职。据他介绍,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合作社,截至目前,联合社员共同开发了5000余亩百合种植基地,在搞好优种提产工作的基础上,还花了大力气持续完善百合产业链。2016年以来陆续投资300余万元引进了鲜百合真空包装技术和国内最先进的百合干烘干设施,建成集现代化产业管理基地一座,公司百合保鲜库容突破1000吨,主要产品已经覆盖鲜百合、百合干、百合花等,现有的培训基地既能同时容纳120人开展培训学习,又能为外来客商及本地友商提供最佳产业交流平台。

  把技术培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这在榆中百合企业中尚属首例,在百合产业现代化这一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离合作社不远的一栋灰色建筑,是正在调试的榆中隆昌耘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百合保鲜库项目基地。该项目是榆中县2018年的县列重大项目之一,新建百合保鲜库设计库容超过5000吨,目前已基本具备投产能力。“目前我们乡的兰州百合每年产量在15000吨左右,有了保鲜库,就不用过于担心百合价格起伏过大造成农民种植积极性被挫伤的情况了。”王琦说。 

  据悉,除了依靠“能人们”和合作社跑市场,园子岔乡还在全面挖掘“互联网+”农业发展潜力上下功夫。“2019年,我们成功对接了‘吃货扶贫’项目,与南京优鲜田源、甘肃未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签约,取得了央广购物、京东生鲜、每日优鲜、撒蛋网络等电商平台的销售许可。鲜百合直供北上广的小区和生鲜超市,让我们在百合销售模式创新上取得了新进展。”园子岔乡乡长黄云告诉记者。 

  注重质量特色农产品“排毒养颜” 

  一面是产业规模激增,一面是产品质量挑战更盛,随着消费市场对生产效率要求越来越严苛,农特产品质量底线坚守越发困难。园子岔的百合,也经历了这一挑战。 

  园子岔乡百合一直以来都以“无公害”产品的面目示人,但进入2018年春种季节,乡政府发现个别农户经受不住高产诱惑,放弃了一直以来坚持施用农家肥的良好习惯,改施化肥,但由于对相关化肥用量缺乏全面认知,极易造成滥用风险。“我们深知产品质量在整个产业发展项目的特殊定位,把好百合质量关关乎整个行业的顺利进展,如果供货质量出现问题,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一个优秀的合作方,扼杀的是还在襁褓中的‘园子百合’品牌,从一定层面上来讲,良好产品质量才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王琦记忆犹新。 

  秉持着这一原则,当时的园子岔乡深刻惊醒、雷厉风行,迅速组织乡食药监所和农产品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制定食品安全宣传实施方案以及百合检测工作流程,发动包村干部,在三天内累计发放宣传彩页2000余份,多次面对面向群众解读用肥用药疑问,初步化解了一场“增产”风波,保证了百合的质量。 

  同时,为了切实打造百合这一产业品牌,充分彰显“园子百合”的品质优势,园子岔乡迈出了“兰州百合甲天下,好货出自园子岔”品质自信的第一步。2018年12月,园子岔乡参加了由中央及国家机关工委、人民日报社、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首届“人民优选”供需大会签约仪式,园子百合产区成为全国首批被授予的18个“‘人民优选’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之一,目前已顺利进驻北京新发地市场,拥有70平米展厅和200平米保鲜库,园子岔百合产业真正具备了走向全国的品牌硬实力。 

   农民增收产业富民效应不断彰显 

  “这两年,政策好,又是发放百合补助,又是进行百合技术培训的,政府还帮我们卖百合,现在种百合比之前轻松多了。”正在路边卖百合的魏周云如此说道。 

  2018年以来,园子岔乡共申报产业扶贫项目3个,落实资金585万元,组织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牵头共建“百合联盟”,将124户未脱贫户放在产业链上,对有劳动力的农户采取产业帮带脱贫,对无劳动力的农户采取注资分红扶持脱贫,确保在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投入65万元实现13户贫困户分红收入6.5万元,户均5000元,为特殊困难群体脱贫夯实了基础。完成5000余亩百合参保,落实保费补贴84万元,保障金额达到3000万元,为全乡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保障。多次邀请甘肃省农科院专家来乡开展百合技术培训,主要就籽种选育、栽种技巧、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储藏等进行了系统教学,受到农户的广泛欢迎。2018年,全乡建档立卡户年均收入为3.5万元,人均年收入8650元,据初步统计,全乡75%以上家庭在榆中县城、兰州市区、白银市区购有楼房,60%以上家庭拥有一辆及以上小轿车,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在榆中山区乡镇中位于前列。 

  百合产业的壮大更是引来了劳动力返乡流。33岁的园子岔乡柏木村村民魏转仓就是其中的一个。15岁就辍学离家的魏转仓一直在兰州附近打工,2009年,被百合产业“召唤”回家的魏转仓开始种植百合,30多亩的百合让魏转仓不仅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打工生涯有了稳定而富足的收入,而且成了柏木村种植百合的“能人大户”。“这些年我们乡的百合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了,很多迁出去的人都回来开始安家定居种百合,园子岔乡目前是榆中北山六个乡镇中常住人口最多的乡镇。”王琦说。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榆中县尝到甜头 

  园子岔乡的发展,来自于产业的支持;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则更为园子岔乡的百合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更多的榆中农民感受到了作为股东的底气。

  2018年1至8月,榆中县集中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共组织清查1569个单位,其中:清查村级单位268个,清查组级单位1301个,清查组级并入村级资源单位309个。通过集中清产核资,共计核实集体资产14.3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92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39亿元;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350.1万亩,其中:农用地324.3万亩、集体建设用地13.6万亩、未利用土地12.2万亩,并同步建立了详实的资产、资源登记台账,为深度盘活集体资产奠定了坚实的支撑和基础。同时,榆中县还全面完成了集体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目前,全县已全面完成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共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10.58万户,39.7万人。 

  随着榆中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集体经济也更添活力。产权改革前,全县114个贫困村中有23个村属于“空壳村”,其他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集体积累相对较少,且存在村集体资产底数不清、权属不明、村集体资产闲置废弃流失等问题。而通过改革试点,该县268个村基本消除了“空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54个;10万元以上的村19个;50万元以上的村4个,平均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7万元。其中,全县114个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8.28万元,平均每个村1.04万元,初步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紧抓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机遇,不断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路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切实激发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活力,大力盘活资源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榆中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陇原环保世纪行】提档升级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彰显江南水韵 【陇原环保世纪行】提档升级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彰显江南水韵
  • 武山禾瑞丰菜籽油 亚麻籽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贫困县重点产品供应商名录 武山禾瑞丰菜籽油 亚麻籽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贫困县重点产品供应商名录
  • 武山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异地新建工程计划2020年4月底前建成运营 武山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异地新建工程计划2020年4月底前建成运营
  • 图鉴|我是记者 图鉴|我是记者
  • 图解|最美立冬古诗词 带你一览初冬美景 图解|最美立冬古诗词 带你一览初冬美景
  • 平凉大地苹果红了 平凉大地苹果红了
  • 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创新思路 统筹资源 全力推进新型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创新思路 统筹资源 全力推进新型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 国家扶贫日海报 国家扶贫日海报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