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悾:讲好长征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第一次见到王悾老人时,他正在急急忙忙收拾东西,准备赶往城关镇机关,那里,镇上党员干部正等着他。武山县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这已经是他第13次到基层宣讲了。或许因为时间紧,或许已经习惯,或者更贴切的说,是使命使然,今年68岁的他虽已满头白发,走起路来却是风风火火,这种快节奏生活已经陪伴他几十年。
城关镇黄山村文书颜励之听了王悾老师的宣讲后,深深被王老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对党在武山的历史、红军在武山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老党员艰苦朴素为民服务的情怀有了深刻领会,表示要学习身边榜样,更好服务群众。东关社区党委书记史福林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今天的党员干部如果要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就要想百姓所想,解百姓之忧,把百姓的事情办好。
城关镇的宣讲结束后,王悾开始了下一站的行程。他边走边说, “好多年前,有一天,一位红军的后人找到我,希望我把他父亲在武山战斗生活的那段经历记录下来。”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更是红军后人对他的嘱托。那一刻,他的心里发生了莫名的触动。从此,他决心开始全身心地研究这段历史,一晃就是二十年。或许,很多人的二十载弹指一挥间。受人之托,终人之事。他的这二十年过得谈何容易。脚踏实地,笔下生根。全凭一腔热血、全靠一支钢笔,他到处搜集、研读、印证、整理,凡是红军在武山活动期间留存的文物、记载的史料,他都要实地走访考证;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资料佐证,采访老百姓记忆中的历史,过程量大面广、尤为繁重;他一一拜访遗留在武山的老红军及其后代,沿着当年红军队伍途经武山的所有线路,踏着这些红色足迹,他自己都记不清到底走过多少遍。
四个月前的今天,有一群古稀之年的老人,背着行囊,负重前行。他们踏着红色足迹,沿着腊子口、哈达铺,一路向北,过武山、上榜罗,一路向前,直到革命圣地延安。那群老人,正是王悾和红军后代、长征精神研究者自发组织的重走长征路团队。他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名普通党员、退休干部,在王悾老人简朴的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大大小小30多本采访笔记。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就有多少共鸣。时间不负王悾,王悾不负韶华。他先后发表《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西部的情怀》《红军长征在武山》《人间正道是沧桑》《抢渡渭河》等作品。“我有一个愿望,就是为每一位遗留在武山的红军战士写一篇传记,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在这里战斗的故事。”王悾深情地说。
“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武山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落实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红军三大主力过武山”“费家山毛泽东长征宿营地旧址”“武山县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在天水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等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县委书记索鸿宾在参观“峥嵘七十载·筑梦新时代”红色文化主题展时指出,在主题教育中,发挥红色文化教育阵地作用,激励全县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县上编印《红军长征在武山》书籍,50多个乡镇部门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色基地。基层党组织把主题教育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相结合,举行同升国旗、同唱国歌、红色经典诵读、优秀歌曲合唱展演等活动。
在马力中学、杨河中学、鸳鸯中学的那几场宣讲,王悾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宣讲结束后,广大青少年学子纷纷围拢过来,向他当面提问,“您觉得人生的价值和财富是什么?”“我们青少年如何继承红色基因?” 王悾的回答通俗易懂且斩钉截铁。每到一地,他总是以武山这片红色热土为根,以红军故事为魂,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本。在他看来,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甚至比著书立说更为紧迫、更加重要。
“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在武山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红色精神处处飘扬,红色力量始终激荡。正是有群像王悾一样的长征精神的践行者,以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为己任,宣扬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