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藏乡告别大山 白龙江畔蝶变幸福小镇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陇南藏乡告别大山 白龙江畔蝶变幸福小镇
白龙江畔整齐划一的搬迁安置小区。
从陇南市武都区驱车向西行驶约40分钟即可到达坪垭藏族乡异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在这里,一栋栋错落有致的藏族风情“小二楼”有序排列,依山贯通的兰渝铁路上一列列“绿巨人”疾驰而过,穿村而过的兰海高速路上车流如织。从海拔1100米-3200米的“云端”搬到了交通便利的白龙江畔,祖祖辈辈生活在半山腰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工人,曾经贫瘠的藏乡蝶变成白龙江畔的美丽小镇。
扶贫搬迁 贫瘠藏乡蝶变美丽小镇
历时3年多的紧张建设,武都区坪垭藏族乡1236户5731名村民搬出大山,全部搬迁入住安置新区;同时,新建的政府机关、派出所、坪垭中心小学和幼儿园也投入使用,白龙江畔一座风格独特的现代化美丽藏式小城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呈现在眼前。
9月18日下午2时30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安置新区,上百名村民早已聚集在中心广场上,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为武都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赠送电视机发放仪式,全乡455户没有电视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到了免费的32吋彩色电视机。
“刚才发放的电视机是不用机顶盒、自带天线的那种,我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没资格领。”广场边看热闹的王强说。
尽管没领到免费发放的彩电,但能从距离现在的新居2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搬到交通便利的白龙江畔生活,王强坦言,“这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以前,我们都住在半山腰,家里的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种的山地一年只够吃饱肚子。当初听说要搬迁到这里,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的村民还是很担心。经过乡、村干部反复做工作,并承诺搬到这里,地还是自己的,地里种的花椒等收成也是自己的。不仅如此,乡上还要村民办工厂……就这样,大家的顾虑一天天、一点点减少。没想到,等搬下来后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洋气的小楼、干净的街道,跟城里没啥两样,这一切都归功于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好。”王强说。
走进安置新区,路边一家敞着门的别致建筑是杨辉的家,一家五口人住着160平方米的两层藏式小楼,6岁的儿子今秋开学时入读坪垭中心小学一年级,学习很主动也很认真,这让杨辉两口子很欣慰。
曾在福建、西藏打工多年的杨辉一家去年9月“下山”后就一直在现在的新居生活,家里家用电器配备齐全,如今将自家一楼20多平方米的两间房连起来开起了小卖部,货架上码放整齐的商品琳琅满目。
谈起在“山上”生活的日子,杨辉感慨地说,从现在的安置新区到原来半山腰的家有一条土路,下雨天没法走,天晴的时候开小汽车也要40分钟才能到。那时候老百姓穷,家里没有摩托车,村民到沙湾镇赶集时选购一些稍微重一点的东西,只能靠毛驴、骡子往山上驮。
“我现在的生活很自如,想去哪里,车一开就走了。父母身体不好,老想着到‘山上’自家的地里种粮食,都被我挡住了,老人现在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在外面打了好几年工,也挣了一点钱,但总觉着还是家乡好。我们两口子在经营好小卖部的同时,打算过几天在家门口开一家卤肉店,不想再外出打工了。”杨辉说。
孩子入学,村民上班都在家门口
坪垭藏族乡乡长兰天民说,原来的坪垭藏族乡位于白龙江南岸半山腰地带,全乡9个村有8个(除铧嘴外)村依次向西散落在海拔1100米——3200米的半山腰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就地扶贫开发成本高,就地实现脱贫难度大。全乡共9个村1402户627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深度贫困村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53户2203人,贫困发生率为35%。
“‘住在深山林,人背马驮路难行’,是坪垭人曾经的生活写照。包括我在内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养着耕地用的毛驴、骡子、马等牲畜,地里除了种小麦外,还种一些小杂粮、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辛苦一年虽能填饱肚子,但不便的交通和恶劣的环境严重制约着百姓向往幸福生活。”兰天民说。
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理念设计,并充分融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突出藏族建筑风格,配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民俗馆,旨在打造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015年,市、区两级因地施策作出坪垭易地扶贫搬迁重大决策,对8个村1236户5731人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总投资4.69亿元,规划建设用地754亩,是全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在全省创造了整乡搬迁的先例。按照一家2-3口人住80平方米、4-5口人住100平方米、5-7口人住120平方米、7人以上140平方米的分配方案,全乡1236户5731名村民从此搬出了大山,搬进了新居,搬来了幸福。全乡1402户人家,现在有90多辆私家车,每家每户都有摩托车。村民们搬到新居后闲不住,骑上摩托车到山上自家地里种药材、花椒等经济作物,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目前,入读坪垭中心小学和幼儿园的583名学生都是安置新区村民的孩子,全部是免费上学;小学毕业后,将升入距离坪垭藏族乡政府约3公里的初中。
该校四年级学生小杨说:“从学校步行到我家最多5分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和同学一起走,不用大人接送了。”
在安置新区旁,有一家专门生产酒店用品的扶贫车间,车间墙上“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的标语格外醒目。
走进车间,苏冬红熟练地缝制着酒店客房用的拖鞋。她说:“我是今年3月才到这里上班的,之前在半山腰种地时,压根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在家门口打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很知足!”
20岁的藏族姑娘杨荣连是这个车间最麻利的人,每天能缝制1000双拖鞋。这位姐妹三人排行老二的漂亮女孩说:“我家里有4口人,姐姐在新疆打工,妹妹上初二,母亲身体不好在家。这之前我在新疆一家建筑工地打工,活不是很累,每月虽然差不多有5000块钱的收入,但除去生活开销后能带回家的也不多了。我在这里工作6天休息一天,中午有免费午餐,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3000多元。从车间步行到家用时不到10分钟,下午下班后还能回家和母亲、妹妹团聚。之所以在家门口打工,最主要的是能照顾家里。”
安置新区现在有169人在家门口的两个扶贫车间工作,另一个扶贫车间今年投用后,3个车间将吸纳500名村民就业。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武永明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