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沪剧《敦煌女儿》回家!听“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图)
9月8日晚,历时八年创作完成的沪剧《敦煌女儿》“回家”,在敦煌大剧院上演。
中国甘肃网9月8日敦煌讯(本网记者 任磊 强励耘)8日晚,吴侬软语的“上海声音”在敦煌大剧院响起,历经8年打磨的沪剧《敦煌女儿》回到“故事发源地”,在敦煌与观众见面。该剧根据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人生历程,展现了樊锦诗数十载潜心致力于敦煌洞窟研究,坚持理想守望,把一生献给敦煌的人生画卷,热情讴歌了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樊锦诗与常书鸿三击掌约定留在莫高窟。
1962年,24岁的樊锦诗作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来到莫高窟实习。初见敦煌,洞窟、壁画、飞天、九层楼的风铃、259窟佛陀的微笑……令人沉醉,从此“上海姑娘”便成了“敦煌女儿”,一生守护莫高窟。
樊锦诗与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穿越空对话。
“2012年,我第一次找到樊院长谈这个戏,她是拒绝的,她说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应该的。”樊锦诗扮演者、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后来她用“我们想通过您的故事,表现几代敦煌人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让更多人了解敦煌”这句话打动了樊锦诗,才历时8年打磨出了《敦煌女儿》。
樊锦诗与彭金章新婚燕尔便抛家舍业,毅然回到心心念念的敦煌。
“岁月悠悠倏忽如一晃,上海姑娘两鬓也如霜……”从二十多岁初到敦煌的踌躇满志,演到两鬓斑白,茅善玉将樊锦诗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在舞台上生动还原。观众们跟随剧中人物穿越半个世纪,共同走进以樊锦诗为代表的莫高人致力莫高窟文物修复和保护的一生。
莫高窟第259窟的禅定佛有着“蒙娜丽莎”般神秘的微笑,令一代代敦煌守护人为之痴迷,心甘情愿用一生去守护。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剧中人物平凡的生活中投射出的伟大的人性光环,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一位观众看完演出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几代莫高人的守护,就没有今天的莫高窟,他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把青春献给了千年敦煌。”
樊锦诗推动“数字敦煌”建设。
此次《敦煌女儿》在甘肃演出的版本,还新增了敦煌的数字化保护成果,一尊尊佛像从白描到3D立体的数字化进程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展现了莫高窟的历史面貌,也更加直观传递出樊锦诗守护敦煌的不懈努力。
演出结束后,樊锦诗与演职人员、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相关新闻
- 2019-09-06演出预告丨沪剧《敦煌女儿》将于9月8日在敦煌大剧院精彩上演
- 2019-09-04沪剧《敦煌女儿》在兰州精彩上演【高清组图】
- 2019-09-04人物专访|樊锦诗扮演者茅善玉:带着《敦煌女儿》走向国际舞台 向世界讲好敦煌故事
- 2019-09-04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首次亮相金城 讲述莫高窟跟几代守护人的不解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