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尽锐出战决胜脱贫攻坚
原标题:白银 尽锐出战决胜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吕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37.06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8.33万人,全市连续五年共减少贫困人口28.7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72%下降到6.52%,144个贫困村实现达标退出,省定插花县白银区、平川区,片区县景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着白银市各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心血与汗水,更是白银市聚全力抓扶贫的最佳诠释。
向贫困“硬骨头”宣战
在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黄河之滨,有一处美丽的花海之地,这就是顾家善村。
近年来,顾家善村积极破解发展瓶颈,逐步走出了以花卉产业带动种植业优化升级,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路子。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务工、开办农家乐、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了稳定收入。201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4350元。
据白银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闫志雄介绍,白银深居内陆,干旱少雨,自然环境严酷,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白银市五个县区中,会宁、靖远、景泰三县为片区扶贫重点县,会宁、靖远两县也是省定23个深度贫困县,平川、白银两区为省定插花型扶持县。“三西”建设以来,白银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兴水移民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兴水改土、抓水移民,从根本上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先后新建、改扩建了景电、兴电、靖会、刘川、双永等18项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和900多项小型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多万亩,兴修梯田、铺压砂田175万亩,不仅改善了当地100多万群众的发展条件,而且通过易地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安置等方式,迁移安置干旱山区群众20.43万人。千百年来的旱塬荒漠、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阡陌纵横、粮田绿洲,成为白银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全市绝大部分农畜产品来自这里,教育、医疗、商贸等资源聚集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白银市副市长高峰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历史“赶考”中,白银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向贫困发起总攻。面对严峻形势,白银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群众迎难而上,用辛勤的汗水续写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篇章:市委、市政府与县级党委政府、市直相关部门一把手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进一步靠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单位到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帮扶责任人到户帮扶工作机制,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实现了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帮扶的有效衔接;瞄准14.65万贫困人口,紧盯深度贫困地区,围绕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各项指标,科学编制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有力有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因地因户因人确定帮扶举措,完成3.48万贫困户“一户一策”计划,做到“一户一本账,各家不一样”。
据统计,2018年白银市共落实各类专项扶贫资金8.93亿元,增长72.86%;累计整合涉农资金30.46亿元,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2.75亿元,集中用于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
走出多元互补的脱贫致富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市按照“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的要求,以“户”为单元、以“策”为纲领,以“两园”建设为载体,着力发展牛、羊、蔬、果、薯、药、黑毛驴、小杂粮和水产养殖九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光伏扶贫、电子商务等富民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培育建立“9+N”产业体系,形成了多元互补的脱贫致富产业发展路子,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
通过深入开展“破三弱、强造血”产业扶贫和“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白银市已建成脱贫产业园317个、特色产业园380个,覆盖702个行政村,带动贫困户8.69万户。2018年全市引进大型龙头企业10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0个、市级龙头企业30个,各类龙头企业达到428家;新建贫困村合作社70个,总数达到2790家,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先后推介29个农产品获证“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农业农村部认证10个,居全省第三。
经过多年培育,白银市各县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富民产业新业态。会宁县按照“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思路,坚持“21211”产业方向不动摇,以强化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两个基础产业为主,大力发展“1+N”产业模式,不断夯实脱贫产业基础。
靖远县按照“五定五有”原则,着力构建以蔬菜、畜禽、瓜果三大产业为主导,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景泰县在干旱山区重点实施“旱变水”工程,在风沙区重点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在盐碱区重点实施渔农并重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斐然。
平川区大力发展黑驴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实现以王家山镇为代表的“小毛驴成就脱贫梦”的发展模式。白银区在城镇化移民安置的基础上,以特色优势为依托,集中打造“六朵金花”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形成了“景区+贫困村+农户”的扶贫模式。
同时,近年来白银市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2.75亿元;新修农村道路9693公里,所有贫困村实现了通硬化路;基本消除了农村危房,有效解决了近49万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38处,受益人口达82万人;改扩建薄弱学校校舍59.76万平方米,新建行政村幼儿园439所;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82个,建设环境整洁村670个,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攻坚克难
多年来,白银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战,各级政府带领扶贫干部群众在贫困乡村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路通了、水来了、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据白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东燕介绍,近年来,白银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南扩北绿、三路两片、一带一廊”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从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绿化、城市管理等方面上狠下功夫,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改善市区总体环境,努力推进富裕繁荣、秀美宜居、文明幸福现代化新白银建设进程。全市持续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列为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综合整治等一批民生项目,人均住房面积从2012年的27.6平方米增加到32.92平方米。
为了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白银市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对象认定、项目资金整合、政策支持,有效解决了精准扶贫危房改造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户经济困难,无自筹能力建房”等突出问题。2009年以来全市完成131908户危改任务,有效解决近52万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为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白银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南环路、北环路等市区外环路建成通车,建设了金鱼公园、银光公园、金岭公园、西区人民广场等一批公园广场。2015年1月,白银市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截至2018年底,白银市市政道路达到460.43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94平方米,绿地面积2717.07公顷,绿地率达到25.49%,绿化覆盖面积3155.1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9.6%。
解放初期,白银还是“风吹石头跑、入夜野狼嚎”的荒凉世界,方圆几十里,只有形单影只的十几户人家;山旱塬区十年九旱,每到春秋季节,黄风肆虐、飞沙走石。现在,放眼白银大地,发展日新月异,昔日荒凉的郝家川蝶变为兰白都市圈副核心城市,旱平川已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曾经苦甲天下的会宁迅速崛起为闻名全国的状元县、小杂粮之乡,“地处腾格里,黄沙漫天飞”的景泰俨然是名副其实的“沙漠绿洲”,古城靖远旧貌换新颜,堪称“塞上小江南”。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是1949年的411倍、3570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十元提高到2018年29470元、9057元。
打赢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决胜全面小康,任重道远。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5个县区实现整体脱贫,是白银市对中央、省委,对170多万群众立下的铮铮誓言,白银市委、市政府正在努力兑现自己的承诺,带领铜城儿女众志成城、满怀豪情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