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沙漠前缘,筑起绿色长城
原标题:武威:沙漠前缘,筑起绿色长城
武威,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威市的林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更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与干旱和风沙斗争过程中,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治沙愚公”谱写了一曲治沙壮歌。
1沙漠前缘 筑起绿色长城
武威市荒漠化和沙漠面积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的66%和46%,风沙线长达654公里。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登仁告诉记者,武威生态地位特殊重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对此,武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底线性任务,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和塞罕坝精神,“反弹琵琶”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精准施策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移民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武威除了要面对步步紧逼的沙“魔”,还要面对降雨量稀缺造成的农业产品短缺、辖区居民生活贫困的难题。为了彻底“挪出穷窝、拔掉穷根”,近年来,在古浪县黄花滩、天祝县松山滩等地建成移民安置点68个,搬迁南部山区群众8.1万人。
“这院干打垒的土坯房,是我们俩住了26年的房子,结婚、生子、变老……”9月3日上午,曾经居住在武威市古浪县东南部干旱山区横梁乡山区里的李应川、王菊莲夫妇指着桌上的一张照片告诉记者,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去年会搬进这么好的新房,不光有个大院子,更重要的是用上了自来水。他们曾经居住的横梁乡属古浪县贫困乡之一,干旱少雨,生活用水要用毛驴驮,一趟要两个小时。当时,种了7亩多的旱地,主要靠天吃饭,孩子上学、交通、医疗等都不方便。自打搬迁进移民村,他们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冬天屋里有暖气,卫生间里不仅干净还能洗澡,孙子孙女就在家门口上学,医疗、交通条件也都得到很大改善。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移民的生产问题,除了分配土地,村里还给搬迁户们分了政府补贴配套的日光温室大棚和养殖暖棚。据富民新村村支书张延堂介绍,李应川、王菊莲所在的这个移民村会集了古浪县南部山区8个乡镇的移民,共有1300多户4500多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95户3736人。移民搬迁后,当地政府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化养殖、鼓励劳务输转等多种方式解决移民的劳动生产问题,实现了移民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截至目前,富民新村已脱贫559户,预计今年再脱贫520户,可实现整体脱贫。
3打造经济升级版 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武威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武威经济升级版,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2018年,武威市实现生产总值469.27亿元,居全省第6位。
投资58.5亿元的全省最大PPP项目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投资37.09亿元的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2018年武威市旅游接待151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4.4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5.91倍、7.14倍。2018年底,武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68元,是1984年的58.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8元,是1949年的319.9倍……
记者 姚智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