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今夏天气“一反常态” 专家分析成因解困惑
原标题:甘肃今夏天气“一反常态” 专家分析成因解困惑
新华社记者 王铭禹 张文静
近年来,甘肃天气“一反常态”,入夏以来降水增加、湿度增大,气温也随之下降。
甘肃为何雨水持续增多?这又会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天气“一反常态”“旱区变江南”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甘肃省河西地区平均降水量达44.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8%,全省平均降水日数达11.9天,为近6年来次多,仅次于2018年的14天。7月,全省平均气温为20.2摄氏度,为近6年最低,较近5年平均值偏低1.1摄氏度。
7月,甘肃省出现了三次强降水过程,其中酒泉、兰州、定西、庆阳等地出现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造成道路、房屋、农牧业受损,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较为严重影响。其中,7月7日和7月17日,地处甘肃敦煌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两次因强降雨临时关闭。
受强降水影响,甘肃省敦煌市、瓜州县、肃北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11.68公顷,临夏和甘南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600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64万多元。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气象系主任王澄海介绍,和往年相比,今年西北地区夏季气候特征明显,比如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出现强降水,造成洪涝灾害,甘肃河西走廊西部降水持续偏多。
多重原因
促使西北干旱区进入暖湿周期
为何干旱区会出现强降水,甚至造成灾害?王澄海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西北地区降水异常的直接原因,而大气环流异常归根到底还是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王澄海进一步解释,往年7月,我国北方地区处于新疆脊的控制下,相对干旱少雨,但今年北极地区高压系统强大、低纬度系统不能如期北上;我国西北地区受新疆脊影响较小,处在宽大的低槽中。另外,近年来,西北地区处在降水增多的通道里,降雨偏多。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气象台台长王金艳分析称,“今年以来,西风带异常活跃,造成青藏高原低槽和低涡增多,导致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相遇,有利于形成降水。”
在气象资料梳理和专业的预测分析基础上,王澄海认为,我国西北地区正在进入一个暖湿周期,气候环境有向好发展的趋势。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冰川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施雅风综合分析了西北地区气温、降水、冰川融水等变化资料后,提出了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换的推断。“根据观测和未来50年模拟预估的变化趋势来看,施雅风先生提出的判断非常准确。”王澄海补充道,西北多地降水增多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外,人类活动的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气候的异常。
面对“新常态”
趋利避害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包括甘肃在内的西北干旱地区来说,降水增多既是气候变化的“新常态”,也是“新挑战”:一方面,降水增多将有助于缓解旱情;另一方面,受强降水影响,黄土高原山大沟深的地形地貌极易形成洪涝等灾害,而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这些突发灾难时又成为短板,甘肃“爱水又怕水”。
王澄海等专家表示,面对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现象,当前西北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肃、四川、陕西一带的地质脆弱地带,应该加大对雷达和卫星等观测技术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对极端降水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同时,在生态环保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对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建立更为科学和精细的模拟预案,科学调控实施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王金艳认为,在进一步加强对西北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监测和研究的同时,要适应转型变化,趋利避害,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
相关新闻
- 2019-08-14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人文关怀 甘肃省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
- 2019-08-14甘肃省离退休干部宣讲报告会在兰举行
- 2019-08-14甘肃省农村“厕所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建新建农村户厕156723座 新建行政村公厕1925座
- 2019-08-14二青会女子10米气手枪赛 甘肃3小将团体夺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