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下:我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红二代”
记者 陈昕
“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信念坚定的长征精神,对此我无比荣耀!”张玉茂说。
红军长征,对于万千老红军后代们来说,80多年前发生的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因为他们对传承长征精神比别人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岷县的老红军张彩云的家乡,亲耳聆听张彩云的后人张玉茂讲述他父亲长征的故事。简短的采访,除了让年轻一代的我们体会到长征的艰难和不易,更让我们感悟深刻的是,“红二代”对长征精神、红色家风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工农红军两次途经岷县,在岷县作战、休整近两个月,红军北上时,岷县人民不仅捐了400多万斤粮食和大批衣物军需,还有3000名热血青年积极参加红军。
张玉茂的父亲张彩云就是当时积极参加红军的岷县3000名青年之一。得知记者要来,今年57岁的“红二代”张玉茂老早就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
“父亲张彩云,是岷县坎卜塔村(现坎峰村)人,1917年出生,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岷县北上时,他跟随我的亲房爷爷张明远参军了,一走就是15年。”张玉茂说。
据党史记载,1936年7月,蒋介石命令鲁大昌以岷县为中心构成封锁线,阻止红二、四方面军于甘川青边界地区之外。1936年8月,红军二、四方面军发起攻坚战,连续五昼夜轮番攻击二郎山守敌的据点,战斗极为惨烈。
1936年9月16日至18日,为了解决“北上”还是“西进”的问题,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岷州三十里铺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岷州会议”。岷州会议制定了“通、庄、静、会战役计划”,为实现红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彩云当时参加的就是张明远的队伍,张明远当时是岷县苏维埃主席、红军总司令部直属独立团团长兼政委。
“父亲参军那年19岁。在我亲房爷爷张明远的影响下,包括我父亲在内的7个小辈参加了红军。父亲从参加红军走出岷县,到1950年转业回到家乡,整整15年,与家乡无任何通讯联系。”张玉茂用手指比划着十五这个数字并若有所思。十五年,浸透着太多思念;十五年,音讯全无,那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遥想峥嵘岁月几十载,但看风霜雨雪搏激流。在张玉茂的记忆里,父亲张彩云是个寡言少语的人,直到退休后才断断续续地给他讲述当年战斗的经历。
“父亲参加红军后,先在游击队,跟随张明远学文化、学军事,拿木棍练刺杀。红军在会宁会师后,战友们绝大部分要随主力赴河西,他跟随张明远的侦察队在华家岭一带打游击掩护主力部队,最后一直到了延安。”
张玉茂告诉记者,在随后的战斗中,父亲张彩云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从西南军区转业,后来因战争期间的伤病被安排回到阔别15载的家乡岷县。
“我之前在民政部门工作,后来受到了组织上的提拔,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回到家中,第一时间给父亲报喜。父亲听到后,很平静地说了一句话:那是个好单位,好好干,救灾款绝对不能乱花!那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张玉茂说道。
“父母亲哺育了8个子女,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那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却非常严格。”张玉茂说,当了半辈子兵的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简单且固执,但经常挂在嘴上的几句话却让张玉茂永远记在心间。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追求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张玉茂告诉记者,父亲张彩云每次说这话时,总是义正言辞,面色庄重。
张玉茂回忆道,父亲张彩云虽然文化程度低,但平时一直都坚持读书看报,即便到了晚年也依旧订阅党报党刊认真学习。
“父亲经常说,与牺牲在长征路上的那些战友们相比,他活得很好,但做的不够!”张玉茂说。
采访最后,张玉茂说,“有这样一位父亲,我觉得很自豪,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我也将教育我的孩子们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相关新闻
- 2019-08-13定西通渭四项举措助推脱贫攻坚
- 2019-08-13定西岷县狼渡滩:让自然感动心灵
- 2019-08-13丹青敷彩翰墨香——定西通渭县书画文化产业发展纪实
- 2019-08-13定西陇西全方位“体检”把牢用人“政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