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名城西域重镇——北凉故都骆驼城
骆驼城全貌
骆驼城残破的城墙
骆驼城大型土墩墓
本报记者 曹志政 文/图
出高台县城,向西南方向约20公里处的骆驼城镇西滩村境内有一片夯土城墙横亘在戈壁滩上,用无人机的视觉俯瞰,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像一方大印重重地印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这便是距今一千八百余年的骆驼城遗址。
资料显示,骆驼城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汉、凉、唐代古城之一,也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和西域重镇。
骆驼城为汉代的表是县,魏晋时期的建康郡遗址。骆驼城始建于东晋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另立年号建立的北凉国国都。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骆驼城遗址在列,遗址周围有城南墓群、大型土墩墓群和五座窑遗址。
迎着夏日的朝阳,在高台县博物馆业务部主任李成康和驻守骆驼城的两位文保人员的陪同下,我们由南门豁口初进瓮城,再入骆驼城主城,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古代城池展现在面前。在聆听陪同人员讲解的同时,用手触摸被风雨侵蚀的墙体,脚下踩着数不尽的片片碎瓦……古城历史的影子仿佛在眼前浮现,隔着时空,似乎听到张骞一行风尘仆仆的脚步和深沉悠扬的驼铃声。徜徉在古城中,幻觉里依稀传来霍去病率领的万千铁骑,驰骋在河西走廊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声。
城池由来
李成康是西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在读硕士,对文物很有研究,在他的引导和讲解下,骆驼城的历史画卷徐徐打开。
在秦汉以前,骆驼城地区生活着大量的羌、匈奴等少数民族,他们相互征战,偶尔也反对中原王朝的统治。
汉朝时,汉武帝派霍去病在河西攻打匈奴,霍去病占领了河西,建立河西四郡。骆驼城一带属于酒泉郡下辖的表是县。
公元180年,表是县发生大地震,当年共发生了80多场地震,导致旧县城几乎完全损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随后,当地居民在旧城旁重新修建了县城,新县城即今骆驼城。
公元369年,表是县升级为建康郡,相当于从县级升为市级。
公元397年,后凉建康郡太守,割据今骆驼城一带,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北凉,国都设在今骆驼城。
公元766年,建康郡被吐蕃攻陷,之后城池逐渐荒废,成为牧人放牧骆驼的天然骆驼圈,北凉故都也由此得名骆驼城。
“骆驼城”一名始见于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1735-1737年)编撰的《重修肃州新志》:“骆驼城,在城西南四十里”,“按此即建康故城,骆驼城乃俗名耳”。
据史料记载和现场测量,骆驼城遗址呈长方形,坐北面南,东西长425米,南北长704米,总面积30.77万平方米。现存遗迹有城墙、马面、瓮城、腰墩、角墩、古井等。古城的四角都有角墩,其中东南、西南角墩基本完整,而西北、东北角墩由于洪水的冲刷,已不存在。
骆驼城分为南、北两城,两城中间由腰墙隔开,城内西南角有一座小城,俗称“宫城”,南城城内有一眼古井;北城又称“皇城”。南城面积是北城面积的三倍。
两小时走马观花式的探访,只能轻抚骆驼城醇厚历史文化的皮毛,古井、城墙、角墩、瓦片,无不诉说着古城厚重的历史,古城宽厚宏大的气势在人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战略要地
爬上角墩极目远眺,茫茫戈壁远处向南似有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北有黑河,黑河之北再有一望无际的巴丹吉林沙漠。展开地图索引,骆驼城东接张掖;西向酒泉;顺着黑河北上直达居延海进入内蒙古高原;往南翻越祁连山可以进入青藏高原。
骆驼城就处在这样的关键位置,可见古代大将身居骆驼城既可以掌握南部游牧民族的动向,又可以了解漠北地区匈奴的情况,既保障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又阻碍了南、北游牧部落联合。
唐代大将王孝杰在建康郡置建康军。建康军是中等军,最多时,屯兵五千多人,成为河西节度使下辖的重要军镇,是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它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保卫祖国西北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少次兵临城下,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征战杀伐,多少次化险为夷,骆驼城固若金汤。
朝代更替,不变的是骆驼城的军事地位和文化贸易纽带作用,骆驼城成为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和军事要塞,是中原联系西域的桥梁和纽带。
在唐前期,西域众多部落的使者,来自中原的戍卒和民夫,以及西行求法和东来弘扬道法的僧侣,西域和内地以及中亚的商人,持续不断地通过骆驼城来往在中原与西域,中国与印度、西亚之间的地区。中国内地的瓷器、丝绸、汉文典籍等也接连不断地经过骆驼城源源西去。同时,西域、中亚等各地珍宝和特产以及宗教、文化等,也经由骆驼城传往中原各地,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丝绸之路的昌盛使得骆驼城日渐繁华。
富庶繁华
“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这是明代诗人沈青崖过高台的诗作,想象了当年故城建康(今骆驼城)周围人丁兴旺,水清树茂,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
2001年5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骆驼城遗址北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保存完整的生活用品、文化遗留,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中西方运输以及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骆驼城遗址出土的数百块彩绘壁画砖,汉晋五铢、唐开元钱币和汉、魏晋铜印、箭镞等,全景式地反映了汉唐时期绿洲屯田、西塞牧猎、交通出行、歌舞宴乐、远古神话等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动表现了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学习的昌盛和骆驼城当年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贸易往来的繁忙。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407年,北凉和西凉打仗,在骆驼城俘虏了3000户人家。当时一户平均超过5人,说明骆驼城有一两万人,可见当时的繁华程度。
朝代更迭,骆驼城在魏晋时期最辉煌。那个年代中原战乱不休,但河西却很安定,中原百姓纷纷前来避乱。社会空前繁荣,这也是为何现今在骆驼城附近发现的墓葬大部分都是魏晋时期的原因。
著名文物考古专家彭金章曾说:高台的宝不在地上,而在地下。的确如此,在骆驼城及几公里外的许三湾城遗址周围有土墓葬8000余座,墓群以其分布密集、数量众多、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这个特大型的墓群应该是当年的公共墓地,说明当年骆驼城一带人口众多,农业发达,经济富庶,社会繁荣。
凋零没落
古老沧桑的骆驼城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时光变迁,经历了几多辉煌灿烂,同时也忍受了几百年冷寂孤单。
今天,这座城只剩残垣断壁了,历经风雨冲刷和岁月洗礼的残破城墙尽显荒凉,原本房屋林立的城内早已荒草丛生。只有瓮城、角墩、城墙等土坯结构的残留建筑还能昭示这座古城昔日的繁华与荣光。
风沙不断吞噬着古城,枯草、沙石和徐徐吹来的微风与这座空城相伴,那个昔日驼铃叮当、鼓角争鸣、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城池永远地留在了史书上。
从高台博物馆复原图可知,骆驼城周边曾有两条河,这里曾经是片绿洲。但千年之后,斗转星移,两条河早已干涸,只剩下河床。
据记载,唐代时,骆驼城地表水位在5米左右,而现在骆驼城周围打井,出水层一般要在三四十米左右,地下水位在1000多年间,下降了足有30米。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也是富庶的骆驼城逐渐荒芜的原因之一,肥沃的绿洲逐渐沦为养骆驼的天然草场。
羌笛、长啸、马蹄,已远去,狼烟烽火已散尽,用眼睛触及历史留给我们这满目疮痍的物证,用手抚摸古人留在这片土地上坚实的脚印,用心感受他们曾经的悲欢与离合,用情体会他们的繁华富贵与幸福快乐。
骆驼城,它是河西走廊历史的见证者,它是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见证者,它是东西文化交融的见证者……
如今,文物保护部门已经完成了骆驼城的抢险加固工程和围栏保护工程,以使骆驼城永久留存。
常年驻守骆驼城的文保人员常学义说,现在每年来骆驼城参观游玩的人有1000多名,当地政府正在对骆驼城进行旅游开发规划,期望骆驼城的昔日辉煌实现“穿越”。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