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点赞甘肃省地质灾害治理成果
原标题:中外专家点赞我省地质灾害治理成果
拉姆利参加研讨班。
特瑞金参加研讨班。
李荣柱参加研讨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赵梅
“兰州是一座非常友好而又美丽的城市。”
“地质灾害不止是科研命题,更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中国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面成效显著……”
前不久,CGS-CCOP(中国地质调查局-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在兰州市举办地质灾害防治研讨培训班,外国专家学者高度肯定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所取得的成效并表示,中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思路明确、组织有序、技术实用、推进有力、成效显著,中国的防灾减灾组织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法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坛结束后,CCOP技术秘书处李荣柱主任、马来西亚矿业和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计划组拉姆利副主任、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专家特瑞金博士,就本次研讨培训班的内容与成效、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CCOP防灾减灾技术交流与合作等内容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自下而上 人人参与防灾
“我们可以看到,地质灾害不止是科研命题,更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真诚希望CCOP成员国与协作国之间,通过互鉴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数据之间的广泛交流。”CCOP技术秘书处主任李荣柱说,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从地质角度来说,兰州不仅有河流还有峡谷等,地质灾害易发。
令他感到高兴的是,甘肃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兰州市伏龙坪社区和会宁县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都很完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伏龙坪通过探索建立的“自下而上,人人参与”的防灾机制和社区减灾模式,增强了群众识灾避险、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和灾害救助的能力,实现了社区群众主动参与、共同协助防范地质灾害的目的。会宁县将地质灾害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土地资源开发、棚户区改造相结合,最大限度开发利用荒坡河滩,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高效整合防灾减灾效益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治理灾害 变危害为机遇
甘肃省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方式,也让马来西亚矿业和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计划组副主任拉姆利感叹不已。
“地质灾害并不好,但是只要通过治理,就能变‘不好’为‘好’。”拉姆利说,在他的印象里,兰州是一个非常友好、非常美丽的城市,也是非常典型的面临地质灾害威胁的城市。此次研讨培训和实地观摩,让他感受到,地质灾害并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要多个部门协调推进,甘肃的这一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会宁县采取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期治理、滚动开发”治理模式尤其让他感到震惊。拉姆利说,在甘肃,地质灾害管理从政府到工作人员、再到老百姓都是全员参与共同治理,他们把历史上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市通过治理,变成了现代化城市,合力协作治理的优势和益处不言而喻。他表示将把会宁的地质灾害治理经验写进报告,也希望邀请会宁相关人员能前往马来西亚介绍经验。
政府出资治理 发挥联动机制
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专家特瑞金博士已是第5次来兰州了,让他震惊的是,每年来这里都有新变化。特瑞金博士致力于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领域的研究,他希望能找到快速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评价方法和模型。
特瑞金博士说,通过研讨,他了解到,亚洲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程度虽有差异,但防灾减灾的方向是一致的。特别是看到兰州伏龙坪社区和会宁县城不同的防灾减灾方法时,他感到很吃惊,没想到可以用如此简单的方法取得如此有效的成效。
会宁县城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通过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措施,有效消除和控制了地质灾害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防灾减灾和生态效益很明显。这种由政府来出资治理的方式让特瑞金博士颇为感叹,他认为,这种联动机制非常好。而在伏龙坪社区,治理方法不仅有地质灾害监测员队伍的参与,可以做到早期预警,还有建成的应急装备器械库和应急避险场所,让搬迁避让措施颇为完备,这一做法可以在东南亚国家推广。
通过研讨,特瑞金博士还了解到了东南亚国家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工作需求和合作意向。他说,这对各国之间密切交流、共享科技进步与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