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面的回归
刘浩宁
说起陇东美味可口的炒面,也许您会说,炒面谁没吃过,不就是炒制加工的面条嘛。
其实不然,我所说的炒面,是一种经过特殊炒制的面粉,可以供人们食用。但凡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一定会对此记忆犹新。
如今,人们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曾经淡出人们生活的炒面又重归餐桌,所不同的是,炒面的功用已不仅仅为充饥果腹,而是成为一种奢侈的美食,市场俏销,身价不菲。
到了冬季,琳琅满目的农贸市场上,炒面就格外抢眼。那黄亮亮、金灿灿、甜滋滋、香喷喷的炒面很是诱人,一缕浓郁的炒面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倍感亲切,不由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年那月,一碗香喷喷的炒面,曾是多少农家人和走出农门人的最爱,那时人们的口粮朝不保夕,食不果腹也是常态。炒面作为一种“方便面”,填补了小麦等主粮的亏空,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食粮。
在那个吃了上顿愁下顿、吃饭得悠着点的年代,家家都备有炒面,尤其到了冬春青黄不接的时候,炒面便成了必不可少的食品。小麦等主粮金贵,而用五谷杂粮制成的炒面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只有在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时方能吃上白面馒头或精细面条。小麦也极少拿来做炒面,只有淋了雨、长了芽的麦子方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求学的三年岁月里,每当开学前,家人都不忘装一小袋炒面。那时,学校生活清苦,口粮按人定量,每月28斤的口粮中,粗、细粮三七搭配。故而,炒面就成了重要的食粮,伴我度过了三年校园生活,就连外地同学也“沾”光,迷上美味的炒面。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惠风,农村大地气象更新,农民辛勤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农业生产迎来了连年好收成。粮袋子、菜袋子、钱袋子丰盈了,人们不再为吃饭犯愁了。家家吃细面,顿顿胜过年,作为“替补”食粮的炒面风光不再,逐渐淡出百姓食谱,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饮食讲科学,饭菜求营养,吃饭要吃出健康。于是,土头土脑、其貌不扬、口味平平的炒面又回归餐桌,一时成了身价不菲的“香饽饽”,为人们平添了一道风味独特的营养小吃。
细细想来,因为炒面多用五谷杂粮而制,一般用糯糜子做主料,黄豆、豌豆、玉米、大麦等做辅料,用铁锅炒反复翻炒透熟,再磨制成粉,其色泽黄亮,香味浓郁,甜美可口,食用便捷,老少皆宜。
炒面食用前需加少许水或汤等作汁,经反复用力干拌,待其拌成团块状方可进食,尤以酥软柿子拌制的炒面口感最好、风味最佳。好吃的炒面,拌制大有学问,这是个技术活。一要选好汤汁,汤汁是炒面的“酵母”,汤汁决定炒面的风味,一般多用果汁、米汁、菜汤、糖汁、水等。二要掌握汤汁用量,汤汁多了拌制的炒面松软乏味,甚至成了汤糊;少了不易成型,口味干涩,一般视面量而定。三要反复干拌,拌面时可先将汁面和匀,再用力将其在碗缘反复不停压拌,待其均匀成团块状时即好。炒面拌得好,吃起来才有劲道,风味才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
炒面的回归,“身份”的变迁,不正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变吗!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