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脱贫攻坚 榆中念好“产业经”——来自兰州市榆中县的蹲点见闻

19-06-19 09:0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百名记者走基层】

  【脱贫攻坚奔小康】脱贫攻坚 榆中念好“产业经”

  ——来自兰州市榆中县的蹲点见闻

  榆中县菜农在高原夏菜基地进行田间管理。

  干部向贫困户介绍入股分红政策。

  芳美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养殖的肉牛。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的花海基地。本版图片由本报采写此文的记者和榆中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刘健 尤婷婷

  来到榆中,恰逢甘肃省2018年度1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公示期满,榆中县位列其中。

  “榆中能脱贫摘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做好了产业扶贫这篇文章。”榆中县委相关负责同志说。

  地处兰州市东南部的榆中,一直都是兰州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沿着大力发展产业、实现农民脱贫增收这条主线,记者强烈感受到了榆中县脱贫攻坚的强劲脉搏。

  1 搭建新型销售平台,深挖优势产业潜能

  榆中县今年雨水格外好,田野里满眼的新绿散发着勃勃生机。

  说起榆中农业,当地人不约而同地提起高原夏菜。

  高原夏菜,是兰州市部分县区依托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的优质蔬菜,以其绿色、健康、安全的品质深深地植入了广大消费者的心中。

  作为高原夏菜的主产地,榆中高原夏菜在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全县18个乡镇、143个行政村中,有近6万户农民种植高原夏菜,涉及24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54.3%。2018年,全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44.3万亩,蔬菜总产量110万吨,实现产值18.3亿元,以榆中为主产区的兰州高原夏菜品牌在国家质检总局品牌价值评估工作中被评估了58.99亿元……

  正是这种不容忽视的地位,让高原夏菜成了榆中做强特色农业、推动脱贫攻坚的拳头产业。

  “甘肃高原夏菜看榆中,榆中高原夏菜在马坡。”说起马坡乡的高原夏菜,马坡乡党委书记高辉民如数家珍,言语间透着自豪。

  从风景秀丽的兴隆山下沿着新修的公路前往马坡乡,山路蜿蜒向上,白云在碧蓝的天空中时卷时舒。虽已是夏初时节,仍能看到高耸的马衔山顶尚未消融的洁白雪线,令人心旷神怡。

  高辉民说,兴隆山海拔3000米,马衔山海拔3600多米,马坡乡位于两山之间,海拔高、日照强、温差大,这里的蔬菜生长周期长,几乎不受病虫害干扰,而且富含各种营养元素,是榆中高原夏菜中的上品。

  与榆中许多乡镇一样,马坡乡将高原夏菜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加大扶持推广力度,形成了家家户户种菜的局面。

  “光种好菜还不行,还得要能卖上好价钱。”高辉民说,蔬菜价格非常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遇到滞销时,不光卖不上价格,还有烂在地里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坡乡在建设电商平台方面做起了文章。

  “去年,公司网上蔬菜销售额近200万元。”在马坡乡上庄村的榆中南山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刚刚捧回兰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牌子,负责人张化祥一边在电脑前处理客户新下的订单,一边笑容满面地介绍说。

  张化祥销售的蔬菜可不是鲜菜,而是经过脱水烘干加工的干菜。

  20来岁的张化祥是一名返乡大学生。他瞄准家乡的高原夏菜资源,另辟蹊径,2017年开始建厂,引进设备,将高原夏菜制成了干菜。

  优良的品质加上独特的口感,让公司的干菜迅速在网上打开了销路,也给当地高原夏菜销售开辟了一条新路,筑起了一道价格保底的防线。

  “年初和农民签订合同,确定种植面积和品种,保底价收购。蔬菜上市时,如市场价超过保底价,就按市场价收购;若低于市场价,则按保底价收购。”

  这样的收购模式,公司会不会吃亏了?

  “当然不会,这样做保护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同时乡里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张化祥说。

  原来,开办公司之初,张化祥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过乡上牵头,村里将88万元集体资金作为股金注入南山蔬菜种植公司。条件有两个:一是要开展订单种植,设定保底价;二是以股金收益分红,对口帮扶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保证每个贫困户每年收益2000元。

  张化祥说,正是有了村里的这笔资金,才有了公司现在的良好局面。“再说,干菜的利润要比鲜菜高很多,只要农民保持种菜的积极性,我们少挣点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能实现双赢。”

  “去年拿到了2000元的分红,现在给我们贫困户的政策太好了。”拿着一本大红色的分红本,62岁的马坡乡建档立卡户丁永彩说。

  在马坡乡,南山蔬菜种植公司并不是唯一的电商平台。经过乡上的大力引导推广,这两年马坡乡每个村都在发展电商,许多贫困户因得到分红而受益。

  2 依托龙头企业优势,建立精准帮带关系

  “我们刚刚在津洽会上与天津企业签订了3600万元的采供销合同,高原夏菜很快就能出现在天津大超市的货架上了。”一见面,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谈应勇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记者。

  康源农业,榆中县重点扶贫龙头企业。

  这几年,康源农业结合农村“三变”改革,通过土地入股、集体资产入股、扶贫资金配股等多种入股形式,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推广蔬菜标准化种植,在榆中县12个乡镇建成12个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达3600亩。

  “每个基地至少能带动当地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谈应勇说,康源农业的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已带动了400多户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致富。

  杨建元家是康源农业带动的贫困户之一。见到他时,他正在榆中县甘草店镇三墩营村为康源农业示范基地打理蔬菜冷棚。仅这一个农业产业园区就带动建档立卡户32户。“党的政策好,现在生活好得很。”停下手里的活,杨建元打开了话匣子。

  杨建元家所在的克涝村是甘草店镇最偏远的山区村。由于老母亲身体有病,常年卧床,女儿身体有残疾,前些年,靠着30亩山区旱地,杨建元一家5口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2017年底,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杨建元家搬到了三墩营村附近集中安置点,住进了93平方米的楼房。

  住房的改善只是好日子的开端——在镇里和康源农业的帮扶下,杨建元进入康源农业蔬菜基地务工,有了工资收入;有股份,每年有分红收入。同时,他妻子被安排到镇政府做锅炉工,又有一份收入。

  “现在我们两口子一年至少能挣4万多元,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杨建元说,儿子去年在石化学校毕业后,在杭州找到了工作,家里少了一笔学费支出,手头更宽裕了。

  龙头企业带动脱贫,康源不是个例。

  来到甘草店镇,在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在这里打工的建档立卡户张宏喜和蔡引露夫妇。张宏喜说:“以前种的是旱地,靠天吃饭,年景好了收成好,年景不好饿肚皮。”

  现如今,张宏喜在合作社里喂牛、打扫圈舍,蔡引露在食堂里做饭。两人吃住都在合作社,就把自己养的两头牛托管在合作社里,每年拿分红。

  托管牛还能分红?

  原来,张宏喜口中的分红是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一种发展模式——“集中托管托养”。通过榆中县配套产业帮扶资金,贫困户购买肉牛,以入股的方式交由合作社集中托管托养,合作社向贫困户每年返还不低于入股本金10%的利润进行分红。目前在合作社托管托养的贫困户已有74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国庆说,合作社按照“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母牛还犊”“分散养殖育肥”“集中托管托养”“订单收购饲草”“入股分红”等五种方式,有力带动了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

  榆中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培育,榆中县已筛选确定了65家像康源农业、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的龙头企业,成功打造出高原夏菜、中药材、肉羊、肉牛、马铃薯等9大产业联盟,与26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精准帮带关系。

  3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培育新型发展模式

  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郁金香绚丽绽放,一栋栋观光采摘日光温室宽敞明亮,一间间的仿古小亭清新雅致……来到榆中县李家庄村,这些景致直入眼帘,向每一个造访者展示着田园浪漫。

  李家庄村是榆中城关镇的一个村。虽临近县城,但由于长期缺水,这个村始终缺少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017年,李家庄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田园综合体试点村。全村因此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计划建成花海、特色风情小镇、生态田园、生态养殖、智慧农业生产区等10大功能区,打造智慧农业种植、千亩观赏花海、特色餐饮、康体养生养老、休闲娱乐、作坊一条街、农耕博物馆等46个业态,通过3年时间,让李家庄村成为特色果蔬种植、农产品生产交易、乡村旅游休闲、田园娱乐体验、生态养老居住等为一体的复合型田园综合体。”李家庄村党总支书记张建文说,项目计划总投资22.7亿元,建成后每年将吸引游客200万人,实现年产值3亿多元。

  有了产业,脱贫致富便有了支撑,贫困户生活就有了保障。

  今年48岁的李家庄村村民曹致斌前几年因病做了右肺切除手术,不能干重体力活,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成为建档立卡户。李家庄田园综合体项目启动后,他将家里的7亩地按每亩每年1000元流转给了项目,自己也成为田园综合体的一名保安,每月有2800元的固定收入。

  不仅如此,旧房拆迁后,村上为曹致斌家分了两套109平方米的楼房,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庄稼人一辈子没有想过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曹致斌说。

  建档立卡户马玉德家也因田园综合体项目而受益。

  “分了两套房,家里9亩地流转了5亩,留了4亩自己种。”马玉德说,农闲时间,自己还为项目管护树木,每天能有100元的收入,再也不愁没处挣钱了。

  张建文说,李家庄村全村共有800多户农民、9000多亩地。田园综合体项目启动后,李家庄村对全村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实施整村搬迁,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由村民变成了居民。

  更重要的是,村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整合资源,让村民将自己的土地以股份形式参与生产经营,每亩地每年都有一定的基本收益,同时还能从产业发展的收益中分享红利。

  张建文告诉记者,李家庄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后,能直接解决1800多人的就业,并带动1000多人实现就业,李家庄村户均收入将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项目还将带动城关镇分豁岔村、上蒲家村、朱家湾村3个村共同发展致富。

  随着李家庄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李家庄村农作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

  “以前的大棚又矮又小,没有水也没有电,全家人忙前忙后,一年的收入也就两万多元。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用这个APP,就能掌握大棚里面的温度、湿度等情况,还可以通过摄像头查看不同区域的蔬菜长势。点一下喷水的开关,阀门就会打开浇水。”村民郭小燕拿着手机演示说。

  作为田园综合体项目的一项主要内容,包括郭小燕家在内的全村150多座蔬菜大棚都得到了提升改造。

  “如今我和老头子两人就可以忙棚里的事,收入是以前的3倍呢。去年7月大棚进入休整期,有一个月时间休息,全家人还去敦煌和青海旅游了呢!”郭小燕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自今年4月天气回暖以来,前来李家庄村休闲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郭小燕家的许多果蔬都以游客采摘的方式售出。

  除了借助乡村旅游发展采摘经济,李家庄村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大力发展会员,培养固定顾客群体。人们只要扫码,就可以下单,足不出户就能吃到李家庄村的绿色农产品。

  全新的发展模式,让李家庄村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

  找准关键点 牵住“牛鼻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马坡乡张化祥的公司能够在短短两年时间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为乡亲们搭建增收平台,带动他们共同走向富裕。一方面基于自身对农业市场的认识,另一方面源于榆中县为其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榆中县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农业发展当中。这其中,不仅有像张化祥这样的初创者,也有类似于康源、芳美的龙头企业。这些力量的加入,大大提升了榆中乡村发展的“造血”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榆中县还将“三变”改革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从分配机制和制度上确保了广大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难看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榆中县找准了关键点,牵住了“牛鼻子”。

精彩推荐

  •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甘肃子项目2022年建成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甘肃子项目2022年建成
  •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甘肃子项目2022年建成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甘肃子项目2022年建成
  • 2019(己亥)年公祭伏羲大典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2019(己亥)年公祭伏羲大典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 林铎在甘肃省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坚持问题导向 加大打击力度 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新成效 唐仁健孙伟等出席 林铎在甘肃省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坚持问题导向 加大打击力度 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新成效 唐仁健孙伟等出席
  • 天水至陇南 拟新建铁路 全长269.74公里环评第一次公示 天水至陇南 拟新建铁路 全长269.74公里环评第一次公示
  • @兰州人 你知道谁是砂霸、楼霸快向物业举报 @兰州人 你知道谁是砂霸、楼霸快向物业举报
  • 第二届通渭金银花节开幕 1386户农户喜领500万分红 第二届通渭金银花节开幕 1386户农户喜领500万分红
  •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2019年嘉峪关文旅融合发展推出这些举措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2019年嘉峪关文旅融合发展推出这些举措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