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革命老区气象新——来自庆阳华池的蹲点报告(图)

19-05-27 08:5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百名记者走基层】

  革命老区气象新

  ——来自华池的蹲点报告

  群山环绕中的南梁革命纪念馆。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田密峰

  列宁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做课间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悦乐镇张桥村东塬组村民樊建华祖辈五代人此前一直居住在土窑洞。如今,樊建华一家搬进了安置社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自华池县城向东行驶50公里,在逶迤葱茏的子午岭下,“红色南梁”便进入了视野。暮春初夏,满山苍翠的树木尽情舒展枝蔓,新落成的南梁革命纪念馆气势宏伟、肃穆庄严,34米高的革命纪念碑静静伫立。

  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以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竖起了中国西北的红色旗帜。

  近年来,华池县从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深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老区群众从破旧的土窑洞搬出,住上了新房子;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走上了致富路;实施红色教育工程,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

  擦亮红色旅游名片 家门口捧上“金饭碗”

  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南梁红色大景区的建设完善,前来参观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旧址等景点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

  2018年,南梁所在的华池县接待游客180.85万人次,同比增长17.1%;旅游总消费7.58亿元,同比增长12.13%。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让老区百姓纷纷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

  南梁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革命先烈在此留下的足迹比比皆是。因此,华池县红色旅游资源富集,一大批遗址遗迹和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遍布其中。

  南梁革命纪念馆、列宁学校旧址、抗大七分校旧址、军民大生产基地、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寨子湾……随着华池县相继对一个个红色旅游工程的维修、改造和修复,革命圣地南梁的各个红色旅游景区游人不断。

  “看着一幅幅历史照片,聆听一段段革命英烈故事,感受战争年代血与火的壮烈岁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才知道今天生活的不易和珍贵。”来自兰州的67岁游客程书印是第二次来南梁了,距离他上次来这里已经过去了七年时间。“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南梁完全不一样了,周边建设得越来越好了,还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南梁精神正是被一代一代人这样传承下来的。”程书印兴奋地说。

  在保护好旧址文物的同时,华池县不断提升红色景区影响力。近年来,建成了“一馆四中心”和纪念广场、河道景观等配套设施,景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个红色旅游工程多角度、全方位展示着革命老区华池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

  2015年,南梁红色旅游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梁纪念馆工程荣膺建筑最高奖“鲁班奖”,2016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劳动节期间,我们的小镇虽然偏远,但也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讲解员付丹丹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南梁革命纪念馆每天接待的游客量是平时的三四倍,每位讲解员平均每天要为一千多名游客讲解。

  华池县为大力保护和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完成了南梁革命纪念馆等五个布展大纲的编写工作,形成新展馆陈展总纲。工作人员挨村挨组四处奔走,尽可能发现每一件有价值的文物,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努力,为纪念馆充实了300余件革命文物。

  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气势磅礴、可歌可泣的南梁革命历史,南梁革命纪念馆突破传统,创新展出模式,既强调革命历史文物原件通过油画、雕塑、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的展示效果,又充分考虑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

  在做好红色景区“硬件”的同时,华池县也不忘提高“软件”水平。在南梁红色景区,每位讲解员采取“说、唱”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游客有了独特的参观体验。

  华池县凭借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发展,先后开发出《红色南梁,绿色华池》大型画册、紫砂壶、香包灯、套装黑陶笔筒等旅游新产品15类22种;重新出版发行了《华池歌谣》《南梁之光》《刘巧儿》等宣传书籍,撰写了记述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南梁革命斗争经历的《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这些重现的记忆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一道成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华池的重要窗口。

  如今,红色资源已成为老区南梁发展的底色,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团体、个人来到南梁,缅怀革命先烈,敬献花环,感受南梁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

  如何把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持续不断带动群众致富增收,革命老区一直在积极探索。

  按照“打造精品大景区,兴办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把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带动群众致富”的要求,华池把红色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全力打造,带动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群众发展农家乐、销售特色旅游产品,引导景区吸纳贫困户就业。

  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不少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经过岗前培训,纷纷转变身份,开始从事景区安保环卫、红色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销售以及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从“农民”变成了“居民”。

  郭锋是南梁红色之旅大酒店的负责人,过去他在外打工,深刻感受到近几年南梁的发展变化后,他很看好红色旅游发展前景,决定返回家乡发展,经过紧锣密鼓地筹备,酒店从去年6月开始正式营业。

  “天气越来越热,来吃饭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400多名客人。”郭锋的酒店一共有14名服务员,客人多的时候仍然忙不过来。谈及未来,郭锋信心满满,“酒店马上要开始扩建,修好后就可以同时容纳600人就餐,相信随着南梁红色大景区建设的推进, 这里的人气会越来越旺,我们的生意会越做越红火。”

  从贫穷的革命老区到红火的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力带动了革命老区南梁住宿餐饮、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发展,不仅如此,交通、通信、饮水条件等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老区百姓尝到了红色旅游的“甜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搬”出土窑洞 “迁”来新生活

  “在土窑洞住了半辈子,没想过有一天能走出大山,现在政府给我们盖好了新房子,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好。”在华池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记者见到了49岁的悦乐镇张桥村搬迁群众樊建华,她的言语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樊建华原来住在悦乐镇张桥村东塬组,那里交通条件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 进村的道路是一条颠簸的羊肠小道,外出走亲访友或赶集总是早出晚归,“出行难”是所有居住在那里的村民面临的共同问题。“从家里出来先走上一个小时山路,才能坐上去县城的车。”樊建华说。

  今年农历春节前,因易地扶贫搬迁,樊建华一家在县城拥有了一套90平方米的新房子。经过全家人精心装扮,他们正式从住了几代人的山沟土窑洞搬进了三十里外的安置社区,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以前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窖里的雨水,现在啥都方便了,家里干净整洁,吃水难、出行难、看病难的问题也都解决了。” 樊建华说,“女儿在西安上大学,已经念到大四了,负担慢慢轻了,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喜迁新居的愿望已变成现实,搬迁后如何让群众生产生活稳定下来,确保搬迁户稳定脱贫成了最现实的问题。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华池县结合地域特点和搬迁地的优势,为搬迁群众制定了详细的产业脱贫计划,带动他们稳定增收。

  考虑到全县大部分搬迁对象在县城安置,距离原有耕地较远、耕作不方便,华池县动员搬迁群众通过劳务输转增加收入,帮助他们培养一项增收技能。在2018年3月和9月集中培训两次,共培训了1801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18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劳务输转520人次,人均增收15000元左右,在公益性岗位就业50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

  “别的技术我没有,就是吃苦耐劳。”搬迁群众樊建华搬到安置社区后,在离家不远的酱醋厂打工,一个月可以挣到2000元。“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补贴家用,又可以照顾家人,免除了在外打工顾不了家的困扰。”提起因搬迁带来的巨大转变,樊建华有说不完的喜悦。

  据华池县发改局副局长房建鹏介绍, “十三五”期间,华池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137户9197人,分三年实施,目前,全县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31户5358人。“让群众从山大沟深的‘穷窝’里搬出来,才能解决他们的住房难、行路难、上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彻底让困难群众远离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房建鹏说。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1934年,在华池县南梁荔园堡一个叫做“转嘴子”的山坡上,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创办了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转嘴子列宁小学。

  从那时起,列宁小学的孩子们识字念书唱歌的声音从窑洞教室里传出来,这声音传遍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沟沟峁峁,传遍了南梁政府所在地的山山水水……

  200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调研期间,前往列宁学校,嘱咐孩子们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奋发有为,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抵达位于华池南梁的列宁小学时,正值学校举行运动会,操场绿地上正在进行的比赛项目叫做“爬雪山,过草地”,场上参赛的孩子们全部身穿蓝色的小红军服装,正侧身匍匐前进,场下的同学在一旁呐喊加油,甚为振奋人心。

  时间回到1934年。当时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教育资源匮乏,为了发展边区文化教育事业,让儿童有机会读书,边区政府在窑洞里办起了边区第一所工农兵自己的学校——列宁小学。

  瓦房6间、土窑洞3孔,是学校最初的全部设施。学校设3个教学班,有学生46人,3名教员。在困难环境中,师生自己动手垒土台当课桌,用石板做黑板,扫锅灰制墨水,自编教材,开设国语、算术、军体、歌咏等课程,边区领导还经常到列宁小学讲课、作报告。

  走进当年的窑洞教室,斑驳的黑板、粗糙的桌凳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纸笔,用沙盘写字”,伴着列宁小学的学生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当年在战火硝烟中上课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在这里工作将近7年的校长柴建平告诉记者,学校利用自身革命历史资源,启动实施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一种精神,南梁精神;开发四门红色校本课程,即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实施“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包括栽一棵树,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等。

  “列宁小学的红色教育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应景,通过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让红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柴建平说。

  在列宁小学,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校园。学生们在“张景文烈士雕像”前聆听烈士办学事迹,并默哀悼念;在“乡土文化知识墙”“列宁小学旧址”前沐浴红色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列宁小学还把红色教育和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展“小记者走访老红军”“军歌阳光大课间”等活动,编印了《红星照耀陕甘》《长使丹心贯日月》《南梁星火耀千秋》等传承红色精神的教材。有着光荣的传统和悠久历史的南梁腰鼓,也被列入了学校的必修课。每到“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烈士纪念日”等节庆日、纪念日,学校都会举行书画展览、文艺汇演、诗词朗诵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丰富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如今,列宁小学从最初只有十几名学生的小学成长为有900多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85年来,列宁小学坚持传承南梁革命精神,实施红色教育工程,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播下红色的种子,使南梁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记者手记】

  聆听老区奏响的“红色乐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4月底,春意正浓,记者来到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蹲点采访,行走在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南梁革命纪念馆声情并茂的讲解员、列宁学校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南梁小镇饭馆里热情的服务员,都让南梁革命圣地显得朝气蓬勃、生机无限。

  80年沧海桑田,山乡巨变。村民樊建华一家搬出了居住了几代人的土窑洞,回家的路不再需要艰难跋涉,既可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在外打工的郭锋回到家乡创业,经营起南梁红色之旅大酒店,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列宁小学实施红色教育工程,让孩子们从小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南梁,正齐心协力,克坚攻难,用红色文化注入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共同奏响一曲“红色乐章”。

精彩推荐

  • 学会真本事 脱贫有劲头——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六 学会真本事 脱贫有劲头——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六
  • 麦积区开展“精神扶贫”志愿服务活动 麦积区开展“精神扶贫”志愿服务活动
  • 张智明带队督查北路六镇脱贫攻坚“3+3”清零行动工作 张智明带队督查北路六镇脱贫攻坚“3+3”清零行动工作
  • 成少平带领麦积区考察团到成都市考察学习 成少平带领麦积区考察团到成都市考察学习
  • 甘肃省通报6起扫黑除恶典型案例 甘肃省通报6起扫黑除恶典型案例
  • 麦积区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9年第五次会议 麦积区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9年第五次会议
  • 心理治疗师解析面对高考如何调整情绪 心理治疗师解析面对高考如何调整情绪
  • “兰马”选手赛事期间 凭号码布可免费乘坐市区公交 “兰马”选手赛事期间 凭号码布可免费乘坐市区公交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