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甘肃精神 讲好扶贫故事 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出版
原标题:贯穿甘肃精神讲好扶贫故事
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出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省是“一带一路”的前沿阵地,脱贫攻坚更是责无旁贷。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的重要区位优势,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选派优秀干部驻村,从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统一规划整村推进,从治水、治沙、造梯田,到产业发展、移民搬迁、文化建设、振兴乡村等多方面规划布局,唱响了脱贫攻坚的“协奏曲”。近日,凝聚着各级党组织的关怀、脱贫规划的坚定执行、战胜贫困的无畏决心以及优异扶贫业绩答卷的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一书由读者集团甘肃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作者是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王宏甲和兰州晚报副总编辑王琰。他们用讲好扶贫故事的情怀,运用翔实的一手资料,以甘肃精准扶贫为主题,围绕“一带一路”甘肃重要节点位置,反映我省产业、生态、交通、水利、文化等方面扶贫的业绩成果,阐述新历史机遇下我省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贯穿甘肃精神,讲好扶贫故事。
贯穿甘肃精神:书写脱贫攻坚历程就是突出人文精神
《庄严的承诺》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治水:力挽银河润九州;第二章,治沙:沙里淘命,沙里淘金;第三章,修梯田:凌霄险峻变平畦;第四章,兴产业:离致富更近一点;第五章,我能为人民做些什么;第六章,扶贫搬迁: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第七章,文化:比雨水更重要;第八章,乡村振兴:化茧为蝶的奇迹。
从全书宏观展现脱贫攻坚历程的布局中不难看出,无论从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生存环境以及经济产业的壮大和提升无不突出的一根主线,即从源头扶贫,从根源脱贫。本着这个思路,作者王宏甲介绍,“甘肃作为‘一带一路’的前沿阵地,甘肃脱贫更有着责无旁贷的重要意义。相传伏羲、女娲诞生于天水。民族的集体记忆,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极其伟大的传颂力量。值得追思的问题是,人类为什么每每在环境艰辛之地和艰辛年代,迸放出非凡的创造力?究其原因,是因为群体的奋斗中产生了非凡的领导者,同时,非凡的领导者凝聚起、组织起群体的力量,才有了克服万难、创造辉煌的奇迹。”
因此,在整个脱贫攻坚中,各级党组织和优秀驻村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想办法、出实招,将“精准”做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书写脱贫攻坚的历程其实就是书写甘肃的人文精神,是让人文精神绽放异彩。
讲好扶贫故事:“一带一路”机遇成就化茧为蝶
记者还注意到,《庄严的承诺》一书不仅以接地气的手法描述来自基层的心声,深入采写脱贫攻坚的成果,更以“一带一路”机遇为切入点进行深度提炼,为扶贫成果化茧为蝶创造条件。
对此,作者王琰称:“数千年来,甘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阻挡着吹向内地的黄土飞沙,也阻遏着兵祸向中原蔓延。戎兵、移民、屯垦,是这片土地最具开拓意义的建设,从而出现了一块又一块的绿洲。在此基础上,酒泉、武威、张掖、敦煌,西汉河西四郡就在这绿洲中相继崛起。隋朝在河西走廊的焉支山下,召开过世界上最早的‘万国博览会’。西域二十七国王公使臣商贾会集于此,那是现代世博会的先声。至唐代,河西走廊的经济繁荣程度仅次于长安、苏杭。此时黄河以西的这片大地已不是边关,而是‘西北粮仓’,是中国最大的外贸交易中心。明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路取代了陆地丝路,甘肃失去东西方政治、商贸、文化交流的舞台而落后。”
“新中国建立,是甘肃奋起的转机。新时代,‘一带一路’为甘肃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虽然,眼前的困难还很艰巨,但看清贫困原因,认准发展方向,穷困也可以是奋起的动力。在世界工业时代已有二百多年,信息时代也有大几十年的今天,乡村农民单打独斗必被市场经济淘汰,永不可能改变贫困。在一切的举措中,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在规模发展的现代生产和经济建设中,是改变贫穷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王宏甲,福建建阳人。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
王琰,辽宁沈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兰州晚报副总编辑。出版著作《格桑梅朵》、《羊皮灯笼》、《白云深处的暮鼓晨钟》等。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