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广至乡:洮砚扶贫车间成为移民增收加速器
通讯员 魏金龙 邓晓旭 杨德庆
4月11,在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洮砚扶贫车间内,郭尕宝等几个村民在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杜瑞天的带领正在精心雕刻洮砚。
洮砚是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的四大名砚之一,全称为洮河绿石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甘肃省传统工艺产业的瑰宝。
从小在洮河边长大的杜瑞天深受洮砚文化熏陶,16岁时就开始操刀刻砚。2008年,他随乡亲一道搬迁到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洮砚村。刚到瓜州的时候,当地很多人不知道洮砚,也没有销售门路,为了让懂得雕刻技艺的乡亲扎住根,也为了让这门技艺有传承,杜瑞天就联系甘南的洮砚经销商,帮助销售村民在瓜州制作的洮砚。
“我们都是喝着洮河水长大的,全村240户,1082人,其中100多户,200多名村民就会雕刻洮砚。家中有一个刻砚人,相当于种30-40亩地的棉花,输送技能高的人到嘉峪关、兰州刻砚,年薪可达16万元。” 杜瑞天说。为了让更多人通过洮砚脱贫致富,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洮砚、学习洮砚技艺,去年10月,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杜瑞天成立了广至藏族乡洮砚扶贫车间,把全村家里有老人或者小孩出不去,懂得洮砚雕刻技艺的村民,组织在一起雕刻洮砚。
“洮砚是四大名砚,制作洮砚不是单一的手艺,它包含很多步骤,为了不让洮砚手艺失传,我筹资16万元,建了洮砚扶贫车间,这个车间占地120平方米,由展厅和制作室两部分组成,有4名村民妻子种地,自己长期在扶贫车间刻砚台,每月收入5000多,最高时间月收入近万元,还有20多户村民,在家里刻砚台,在设计、绘画、雕刻洮砚的过程中,负责技术指导,制成的洮砚由扶贫车间负责展销。”杜瑞天说。
现年40岁的郭尕宝,2008年从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迁到了千里之外的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刚来时,土地板结严重,地里基本没有收入,他就在兰州租房雕刻洮砚。2017年,他回到广至一边照顾上高中的孩子和砸伤脚的妻子,一边管理15亩耕地。2019年春节过后,听说村上建起洮砚扶贫车间,郭尕宝主动来到扶贫车间与杜瑞天一起制作洮砚。“从年后到现在,我在扶贫车间干了50多天,既是为了提升手艺,也想在家门口通过洮砚赚钱养家。如果车间发展的好,我想把外面打工的洮砚人喊回来一起发展。”郭尕宝说。
洮砚村三组村民陈孝天长期在嘉峪关雕刻洮砚,每月有一万多的收入。今年年初,由于工作场地施工,又听说家门前办起了洮砚扶贫车间,陈孝天就选择回来在家门口雕刻洮砚。“现在一个月能拿七八千,又能时时刻刻回家照看,如果车间发展的好,我也选择留下来。” 陈孝天说。 “有了洮砚扶贫车间,我们大家呆在一起可以集思广益探讨研究雕刻思路,雕刻的质量就高了,再一个有了集聚效应,产量高了,造型多了,就可以满足不同客商的需求,销售更多的砚台”洮砚村三组村民杜茂天说。
“洮砚以前是宫廷贡品,图案主要以龙凤为主,瓜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玄奘、张芝、石窟、边关、红色等文化底蕴深厚,下一步,我要依托扶贫车间,在传承好洮砚雕刻技艺的同时,把洮砚雕刻技术与当地文化和石材相融合,把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吸纳进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有高收入,和老户一起奔小康。”杜瑞天说。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