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攻鼓子”在中学校园安家落户
原标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攻鼓子”在中学校园安家落户
“凉州攻鼓子”进校园▲
民间艺人老龄化、保护资金不足、政策不健全等因素,使得以人的口传身授为主要途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存在“人亡艺亡”的危险。3月20日,记者获悉,作为“凉州攻鼓子”非遗项目的发祥地,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将“攻鼓子”作为特色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艺与美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而让国家级非遗项目焕发出活力。
“非遗”项目发祥地承担传承责任
“凉州攻鼓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的发祥地在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这里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虽然有着“国字号”的荣耀,但现状却并不容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存在“人亡艺亡”的危险。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地处“凉州攻鼓子”“非遗”项目的发祥地,义不容辞承担起了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项目的重任。
为了让“非遗”项目在学校全面发展,培养新生力量,学校制定了将“攻鼓子”作为特色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艺与美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最终达到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陶情的目标。
具体措施也非常详细,一是组建“攻鼓子”社团,在每年七年级新生入校时,学校都对“攻鼓子”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满足学生自身学习“攻鼓子”的愿望和需求;二是开设“攻鼓子”校本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学生到规定的场所学习,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做到了“时间、内容、地点、人员”四落实;三是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学校在每学期末,对“攻鼓子”在内的所有校本课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发展性评价。从内在到外在,从软件到硬件,从专修到专业,“凉州攻鼓子”在学校形成了教、学,传的良好氛围。
艺术气氛带动学生全方位进步
国家级传承人杨门元老师介绍,学校以体艺为途径,以文化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通过“攻鼓子”活动取得的成效让他非常吃惊,这也坚信了他将“非遗”传承下去的决心。
学校负责人注意到,除了体艺课“攻鼓子”艺术队队员把“西部鼓魂”的“攻鼓子”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氛围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给“学困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使他们产生一股内驱力,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树立了刻苦学习的信心。更加可喜的是,一处开花处处香的艺术气氛不仅让教育变得不再枯燥,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之余,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记者 高宏梅 实习生 常庆庆文/图)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