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康县:全力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19-03-19 17:48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通讯员 温正平  刘正义

  近年来,康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按照《甘肃省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的意见》和《陇南市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实施意见》的要求,围绕把全县建成一个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发展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把“历史再现”工程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康县各类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历史再现”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使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达到了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和决胜小康目标的实现。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科学规划

  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从2015年4月开始,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的一项以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为基础,以文化遗产展示和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博物馆建设为载体,全面展现甘肃省历史文化风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遗产“历史再现”惠民工程。为了加强“历史再现”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了康县“历史再现”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康县“历史再现”工程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的县直和省市驻康单位帮扶乡镇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明确了职责,靠实了责任。全县21个乡镇也相应的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历史再现”工程工作机制。二是根据全县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不同的文化资源、乡土风情和民俗特点,把“历史再现”工程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分年度逐步实施,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共同加快推进“历史再现”工程建设的良好局面。

  整合项目资源,凝聚建设合力

  实施“历史再现”工程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专门的项目和专项资金支持。康县是国列贫困县,自有财力有限,为了解决“历史再现”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康县县委、政府不等不靠,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一是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整合新农村建设、文化、文物、科技、林业、农业、旅游、民政、扶贫等惠农项目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管理。二是在保护现存的古民居、古村镇、庙宇寺院、文物遗址、旅游景点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太平天国文化、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资源,使“历史再现”工程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全县“历史再现”工程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共同发展。

  突出地域特色,全面实施建设

  在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建设中,康县根据各村的经济状况,按照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各村闲置的仓库、村小学校舍等房屋资源,进行改建扩建,节约了建设资金,全面推进了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文物遗址、古民居、古村镇、古树名木保护档案,实行了挂牌专人管护。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7项、市级33项和县级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有效保护传承,2015年7月,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茶马古道文化之乡”。二是加大工作经费投入。近年来,康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4亿元,用于文物、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物维修、文物征集、资料建档、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旅游节点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古村落、名木古树保护和落实乡村文保员和市县级非遗传承人活动经费补助,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在经费方面得到了保障。三是加强文博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了茶马古道博物馆、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长坝镇蚕桑博物馆、阳坝镇茶文化博物馆、周家坝镇豆坪供销社博物馆、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大堡镇庄子村手工造纸传习馆、周家坝镇巩坝村“近云轩”手工造纸博物馆等文博设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修改建村史馆、家史馆57个,打造出了长坝镇花桥村、望关镇楞上村、叶湾村,岸门口镇严家坝村、街道村朱家大院,城关镇凤凰谷村、王坝镇何家庄村、大水沟村、王坝村,白杨镇朱家沟村、竹园村、南城沟村,大堡镇庄子村、漆树沟村,平洛镇团庄村、平洛村,阳坝镇油坊坝村等30多个风格各异,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精品村史馆。四是加强对外宣传推介。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50余人来康县实地考察和学术研讨,编辑出版了《发现中国北茶马古道》《中国北茶马古道研究》和《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等书籍。成立了康县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会,康县非遗专家评审委员会、康县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研究介绍康县茶马古道和康县非遗民俗文化的学术论文和文章120余篇,邀请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了茶马古道专题片,非遗保护项目和民俗文化宣传片,在CCTV-7套《乡村大世界》、《乡土》、《远方的家》栏目和省市电视台文化栏目播出,扩大了康县茶马古道和非物质文化的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康县文化的知名度。

  加快旅游发展,引领群众脱贫

  为了使文化旅游达到深度融合,助推全县贫困群众精准扶贫,康县加强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是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县委、政府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保护为重点,完善提升了三百公里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打造旅游节点400多个,实施了白云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线延伸二期工程,完善了新的旅游景点设施,打造出了新的县城“后花园”。二是加快合理开发利用。开发了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美丽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组织相关部门对红军二方面军长征过境康县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陕甘川游击总队革命斗争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开发了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实施了以长坝花桥、城关凤凰谷、王坝大水沟等为重点的“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工程,建成了317个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村,打造了长坝镇花桥、王坝镇大水沟、何家庄、城关镇凤凰谷、岸门镇口严家坝、朱家沟、许家河、白杨乡桂花山庄、朱家沟等一批在全国和省市知名度极高的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村,扩大了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知名度,这些生态文化旅游精品村的建成,成为了代表康县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加快精准脱贫,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三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2016年在实县全县“乡村舞台”350个行政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文化部门积极帮助乡村成立村级文艺社团350个,注册村级演艺公司32个,成立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公司6个,组织村级文艺社团常年坚持在景区为游客展演非遗保护项目和民俗文艺节目,打造出了“一乡一景”、“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全县新退出贫困村21个,新增脱贫人口9620人,2016年新退出贫困村23个,新增脱贫人口9960人,2017年全县退出贫困村19个,新增脱贫人口9730人,2018年全县退出贫困村85个,新增脱贫人口9364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康县通过大力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不断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建设,不仅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加快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省内外前来康县考察调研的党政团体和旅游观光的各界人士,在了解康县独特的历史文化、氐羌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太平天国文化、男嫁女娶奇异婚俗等民俗文化的同时,不仅加深了乡村记忆,记住了康县独特的民俗文化,留住了浓浓的乡愁,更感受到了康县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后,给康县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建成,为康县发展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乡村文化旅游的品位,使省内外前来参观、休闲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

精彩推荐

  • 天水市副市长逯克宗督查重点文化旅游体育项目建设情况 天水市副市长逯克宗督查重点文化旅游体育项目建设情况
  • 【陇人相】甘肃方舟救援队杜婧:托起生命方舟的救援 【陇人相】甘肃方舟救援队杜婧:托起生命方舟的救援
  • 图解: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甘肃提出“六个要” 图解: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甘肃提出“六个要”
  • 临夏永靖县农业农村局地膜供应点人员配发农膜(图) 临夏永靖县农业农村局地膜供应点人员配发农膜(图)
  • 图解: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甘肃提出“六个要” 图解: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甘肃提出“六个要”
  • 甘肃省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试点工作(图) 甘肃省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试点工作(图)
  • “天水木雕”展示出的立体伏羲卦象,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天水木雕”展示出的立体伏羲卦象,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早春农事忙 早春农事忙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