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五大文化之一——石窟文化
原标题:【天水五大文化之一——石窟文化】石窟文化
麦积山石窟文化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在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的小陇山林区。介于北纬34°21′09″,东经106°00′10″。海拔1671.4米,山高142米。地处秦岭山脉西段北麓,由第三纪沙砾岩构成。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壳抬升,径流下切,风化剥蚀而形成奇特形貌,使基岩裸露,呈砖红色,中间夹有薄砂岩及含泥砾岩,呈水平层。整个山体呈棱锥形,林木覆盖其上,古松倒挂岩间。《玉堂闲话》“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周围群山环抱,麦积于其中一峰独起,山势奇特雄俊,傲然独立。发源于山东南天池坪和山南香积山的永川河,经由麦积山南麓向北汇入渭水。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气象记录,全年平均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量840毫米,蒸发量1000毫米,相对湿度74%,极端最高气温32.5℃(97年7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16.8℃(1992年1月15日)。
由于地处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之北侧,因此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夏无酷暑,冬无奇寒,四季分明,林木繁茂,环境幽雅,气候宜人。群山环绕,曲径通幽,所以古人选择其地以营造石窟。
麦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后秦时期,中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营造或重修,遂成为一个大型石窟群。期间曾出现了几次大的发展高潮,能工巧匠和绘塑高手云集,共同创造了巧夺天工的佛教艺术。窟群开凿于悬崖峭壁上,多在20~80米高的壁面,星罗棋布,密如蜂房,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且有飞栈云梯回环往复,上下相联,惊奇险绝。由于砂砾岩不宜雕刻,故造像多为泥塑或石胎泥塑;又因阴湿多雨,壁画大都脱落,而泥塑却基本完好。中部洞窟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毁于地震,窟群遂分为东崖、西崖两部分。现存自东晋十六国后秦以来历代大小洞窟209个、泥塑及石雕造像7868尊、壁画1056平方米,为中国著名的早期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石窟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洞窟)、雕塑、壁画三大部分,而每一洞窟往往又是三者结合的艺术整体。此外,还有题记、碑碣等附属部分。原来各个洞窟都应有开窟榜题,但后来大都剥落,湮没不见了。
洞窟主要有窟、龛、崖阁等类型。窟和龛共计192个,占绝对多数,大小不等,形式多样。平面多呈方形,少许呈长方形,有平顶、圆拱顶、穹隆顶和攒尖顶等形式。崖阁共有11座,形式多变,独具特色。其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庑殿顶、平顶、廊道式、栈桥式、浅廊式,雄浑壮丽,雕饰奇伟,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石窟文化——仙人崖石窟
仙人崖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因有仙人点灯指路的传说,被认为是仙人集聚之地而得名。现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庙。仙人崖由三崖、六寺、五莲山组成,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及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仙人崖三崖中,以西崖面积和佛殿数量为最,14座殿宇内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艺术价值极高。仙人崖地势险要,以石岩洞、献珠峰、南天门、宝盖山千佛崖最为典型,奇山、秀水、绿树、野花相映,涉足其间,确有身临仙境之感。
仙人崖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因有仙人点灯指路的传说,被认为是仙人集聚之地而得名。现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庙。仙人崖由三崖、六寺、五莲山组成,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及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仙人崖三崖中,以西崖面积和佛殿数量为最,14座殿宇内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艺术价值极高。仙人崖地势险要,以石岩洞、献珠峰、南天门、宝盖山千佛崖最为典型,奇山、秀水、绿树、野花相映,涉足其间,确有身临仙境之感。
石窟文化——拉稍寺石窟
拉稍寺又名大佛崖,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稍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坐落在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中。与水帘洞隔山相对,为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秦州刺史尉迟迥所建,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达四十余米的释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为壁画,现存部分极其珍贵。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佛坐莲台上,镌有狮、鹿、象3排,上层6狮,中层9鹿,下层9象,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当作响,它的整个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
石窟文化——大象山石窟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郊五华里处。山峦正看如旗,横看如龙,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有一石胎泥塑大佛而闻名。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无从稽考。
现存释迦牟尼大佛像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趋完美。大佛身高23.3米,腰阔10.4米,结跏跌坐于莲座之上。窟顶呈圆拱形,左右两侧有残存悬塑,塑有菩萨、达摩、飞天和卷云、莲叶。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有长长的走廊,廊上窟龛相连,现存22个窟龛,大部分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像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国内罕见。
相关新闻
- 2019-03-15张智明主持召开麦积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 2019-03-15麦积区召开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会议
- 2019-03-15阎小鹏深入北路乡镇督查精神扶贫工作
- 2019-03-15琥珀镇开展《绿色花椒周年管理技术》赠书仪式暨花椒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