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被遗忘的小月氏
原标题:【溯源甘肃】被遗忘的小月氏
阳关故址(资料图)
“月氏”铭货泉铜母范正面
(崇信县博物馆藏)
“月氏”铭货泉铜母范背面
资料图
特约撰稿人 刘全波
每当人们谈论起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总是将鼎鼎有名的迁徙者记下来,因为他们一向被认为是向新世界进军的先锋,是开拓新疆界的英雄,而那些不迁徙者终因默默无名而被遗忘,这些被遗忘的没有话语权的不迁徙者,其实对历史同样重要,甚至更加值得我们关注,比如小月氏。
历史文献中的小月氏
本居敦煌、祁连间的月氏,由于受到匈奴的打击,大部分或者说主体西迁了,但是绝对不是全部。在月氏第一次迁徙的时候,敦煌、祁连间就有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号小月氏;在月氏第二次迁徙的时候,更有一部分没有名号的部众,留在了巴里坤草原,再就是伊犁河、楚河流域,以至于班固的《汉书》中都说“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这些留居原地不曾迁移的月氏人,经常被人遗忘,但是他们是历代民族迁徙过程中的不迁徙者的代表,他们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是月氏文化的保有者,他们的不迁徙,使得他们所保有的月氏文化和新的部落、民族与国家的文化逐渐融合;他们是月氏文化的本地传承者,他们的存在,实现了月氏文化与其他文化如匈奴文化、乌孙文化、汉文化等的融合。
《汉书·霍去病传》记载了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第二次出兵河西时的情况,霍去病所带领的军队与小月氏发生了军事冲突,这支小月氏应是月氏西迁时期留在敦煌、祁连间的余众,这支小月氏的具体聚居地在居延附近,但是具体此居延指的是居延县、居延泽、居延置还是居延水,多有不同的解释。
《汉书·赵充国传》两次记载到小月氏,且不是一个地区的小月氏。第一次记载的是阳关西南的小月氏,此部小月氏已经和羌人融合在了一起,其首领狼何被封为羌侯,此部小月氏计划秋后马肥之时,联合匈奴攻击鄯善、敦煌,阻断丝绸之路,幸好赵充国及早发现了他们的阴谋。通过这个记载,我们知道在敦煌阳关附近有已经羌化了的小月氏部落,且其首领姓狼,但是月氏人多半是以“支”为姓,可见此部落羌化严重,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了羌人。《赵充国传》第二次提及小月氏,是记载了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小月氏部落帮助汉朝平定羌人叛乱的事情,婼、月氏兵四千人,可见此时此刻的小月氏部落的状况,应有几千户以上,万余人的规模,这支小月氏部落的聚居地区是在酒泉附近。
《后汉书·窦融传》记载了窦融统治区的小月氏人,窦融是两汉之交的名臣,后被推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据境自保,刘秀称帝后,窦融归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率军征讨隗嚣,窦融率数万军队帮助攻打隗嚣,而窦融所率领的军队里就有小月氏兵,具体数量没法考证,但是此时河西附近无疑是有小月氏部落活动的。这些小月氏人被动或主动地融入窦融的军队中,并且在平定叛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他们勇猛善战。
《后汉书·西羌传》对月氏的记载更为集中,它首先回顾了月氏的发展历史,其次就是介绍了位于湟中的小月氏部落,这支部落是霍去病破匈奴之后迁徙而来的,与汉人杂错居住,但是他们的饮食语言略与羌同,其大部落有七支,胜兵有九千多人,按照一家四五口人的规模来计算,这支小月氏差不多有四五万人,人数不算少,实力不算弱。
另外还有部分小月氏胡人在张掖附近居住,亦有数百户,被称为“义从胡”,而此“义从胡”与邓训关系密切。《后汉书·邓训传》将张掖地区的小月氏部落为何被称为“义从胡”的缘由做了清楚的说明,张掖附近的小月氏胡有胜兵二三千人,人口可达万余人,这些小月氏胡人,皆勇健富强,每每与羌人作战,常常可以以少胜多,可见其战斗力之强。但是,他们与汉朝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后来这些小月氏部落受到羌人的联合攻击,无处躲藏,邓训开城门将他们的妇孺老幼保护起来。小月氏躲过一难,之后感激邓训的恩德,表示愿意受邓训所代表的汉朝驱使,邓训从其中选了数百人,主要是年轻勇敢者,加以训练,称之为“义从”,“义从胡”亦由此得名。
到了东汉后期,部分小月氏人曾起兵叛乱。《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载:“中平元年……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边章、韩遂,使专任军政,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北宫伯玉是一个义从胡,他带领群盗反叛,声势浩大,他们甚至杀了护羌校尉、金城太守等。后来割据西凉的韩遂、马腾,帐下亦是有较多的西羌兵,而其中必然是有月氏兵的,而此时期,月氏人或许不再称自己为月氏人了,而是义从胡。
董卓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有其晚年的形象,但是此董卓早年亦是英雄豪迈,杀掉自己家的耕牛让诸羌酋帅享用,诸酋帅感激董卓的真情厚谊,带来百千头牛羊致谢。河湟羌胡起义中,董卓为破虏将军,在天水一带镇压羌胡,数年中迅速发展起来,其帐下聚集、收留、招降了大批“湟中义从及秦胡兵”。后来,东汉政府多次想要解除董卓的兵权,调其回内地任职,董卓皆托言诸胡不从,不肯赴任。总之,董卓借助小月氏等西羌兵,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东汉末年战斗力最强的军阀。而后来董卓杀进洛阳,执掌天下之时,这些湟中义从胡等也就随着董卓一并进入关中乃至中原,董卓败亡后,这些小月氏胡人部落并未离散,而是以部落为单位散居于中原诸地。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之时,凉州诸地还有成部落的小月氏胡人,他们甚至愿意出兵帮助诸葛亮进攻曹魏。《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载:“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可见,河西之地的小月氏胡人虽然一部分随着董卓进入了中原,仍有部分人马留在凉州。
其实,曾经强大的月氏人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敦煌、祁连间”,在中国西北的广阔天地里面,都有月氏的身影,也正因为月氏的分布极广,所以当月氏的主体西迁之时,有大量的月氏人由于各种原因留存下来。
通过对小月氏部落的考察,我们目前至少可以知道这几个地区是有着成部落的月氏人生活着的。第一地区就是伊犁河、楚河流域,当月氏第二次西迁之时,有一部分民众没有迁徙,以至于乌孙的民众里面有“月氏种”;第二个地区是巴里坤草原、吐鲁番盆地,这个地方亦是大月氏的一个重要聚居区,后来这里的小月氏部落被汉武帝迁徙至酒泉一带;第三个地区,据《霍去病传》可知居延附近亦有小月氏部落;第四个地区,据《赵充国传》可知,阳关附近亦有小月氏种;第五个地区,据《西羌传》可知湟中地区有小月氏部落,且人口数量众多,是后来最重要的小月氏聚居地;第六个地区,张掖有小月氏万余人,且被称为“义从胡”。
流寓中原的月氏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于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月氏人,脱离原来的部落,进入到中原,开始他们的新生活,并且这些月氏人个体有幸被史书及出土文献记载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考察进入中原的月氏人生活状况的样本。但是多数流寓中原的月氏人,我们是无法具体弄清楚他们是大月氏人还是小月氏人了,甚至后来的贵霜帝国时期的月氏人也进入了中原,我们更加分不清他们具体的来源,但是这些月氏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多以“支”作为自己的姓氏,以示不忘本之意。
《后汉书·梁统传》记载了一个名为支通期的月氏女子,此女子是梁商献给汉顺帝的美人,后来,支通期犯了错误,汉顺帝把她退还给了梁商,梁商不敢将支通期留在身边,于是把她嫁了出去,梁商的儿子,后来被汉质帝称为“跋扈将军”的梁冀,喜欢这个貌美的支通期,派人暗中把嫁出去的支通期偷了回来,藏在别宅。梁冀的老婆孙寿知道后,趁梁冀不在之时,带着一群人,把支通期抓了回来,截发刮面,暴打一通,并且打算给皇帝上书揭发梁冀的丑事,梁冀很害怕,磕头求孙寿的母亲帮忙,在岳母的帮助下,梁冀才躲过一劫。但是梁冀还是与支通期藕断丝连,后来他们俩还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玉,梁冀总是将伯玉藏起来,不敢让人见到,孙寿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情,派她的儿子梁胤将支通期杀害了。这个名为支通期的女子,必然是一个美人,不然梁冀也不会如此地难以忘怀,并且,梁商早年把她献给汉顺帝必然也是因为她的美貌,而此支通期的命运却是不好,始终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她是我们目前所见的比较早的进入中原的月氏人。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则记载了一个名为支胡赤儿的月氏男子,这个支胡赤儿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家奴,牛辅很受董卓信任,权势很大,董卓被杀之后,横行关中的李傕、郭汜就是牛辅的手下。吕布等奉命讨伐牛辅,牛辅的军营中不知何故,大乱起来,牛辅很害怕,以为出了大事,三十六计走为上,牛辅带着金银财宝打算逃跑,牛辅的手下有一些胡人亲侍,其中一个就是这个名叫支胡赤儿的,但是牛辅向来对支胡赤儿比较刻薄,到此时,牛辅将金银财宝给了支胡赤儿一些,让他帮助自己逃跑,支胡赤儿对牛辅说,城北给您准备好了马,您可以从那里逃走,支胡赤儿用绳子绑住牛辅的腰,从城墙上往下系,离着地面还有很高,支胡赤儿就把牛辅扔了下去,牛辅的腰被摔伤了,不能行走,支胡赤儿与他的同伴就把牛辅的金饼、珠宝抢走了,并且把牛辅的头砍下来送到长安去了。支胡赤儿应该是小月氏人的后代,并且支胡赤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是有同伴的,或许是他们一起设计陷害的牛辅。
《晋书·石勒载记上》记载了西晋末年的两个月氏武将,一个是支雄,一个是支屈六,他们是石勒早年起兵时,最早跟随的“十八骑”中的两员大将。支雄、支屈六应是月氏人无疑,支雄是石勒手下的猛将,为石勒、石虎打天下出了大力,最后支雄官拜龙骧大将军。此外,有人名叫支重,亦为石勒大将,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曾被东晋名臣褚裒部将王龛北伐时抓获。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明文记载的支姓胡人还有很多。
两汉以来,来中原弘法的支姓高僧也很多,他们有的是大月氏人,更多的是贵霜人,当然也有小月氏人,最具代表性的高僧有支谶、支亮、支谦三师徒,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他们不仅来中国传播佛教的时间较早,而且贡献也极突出。支谶在汉灵帝时游于洛阳,光和中平年间,传译梵文,译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还译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余部经。东晋名僧支敏度在《合首楞严经记》中,称赞支谶“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且后来译经者多师承于此人。支谦,汉灵帝时期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支谦不仅博览经籍,而且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东汉灭亡后,中原人士纷纷避难南迁,支谦亦随之避难东吴,受到孙权的重用,拜为博士,使辅导太子,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
隋唐时期,亦有月氏人在中原大地上驰骋,其中最具名声与影响的是王世充,他盘踞中原,在洛阳建立过大郑政权。通过王世充的名与字,我们很难发现他的月氏人出身,但是我们看其父祖的名姓就可以知道他的出身,他的爷爷是支颓耨,支颓耨死后,他的老婆还很年轻,与仪同王粲发生了关系,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王琼,王粲就把支颓耨的老婆,也就是王世充的奶奶娶为小老婆,而王世充的父亲支收当时还很小,随母亲改嫁到王粲家,王粲很喜欢他,给他改名为王收,后来王收官至怀州、汴州长史。由此可知,王世充应该名叫支世充。王世充的相貌体型,亦是极具胡人特征,卷发豺声,此外,王世充还是一个诡诈之人,好兵法,晓龟策推步盈虚,但是从不向外人显露。开皇中,王世充为左翊卫,后以军功拜仪同,授兵部员外,隋炀帝时,王世充累迁至江都郡丞,当时隋炀帝数幸江都,王世充很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隋炀帝很喜欢他,不断地加官晋爵。后来,王世充趁隋末农民起义之机割据河南洛阳,建立大郑政权,但是不久被李世民攻灭。王世充建立的割据政权,虽然存在时间不久,但这是流寓中原的月氏人在中原第一次建国立号。
20世纪以来,一些月氏人的墓志在各地相继出土,这为进一步研究入华月氏胡人带来了契机。隋唐时期,月氏人支氏已经渐渐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他们在墓志中已经不再说他们的西域出身,他们已经变成了长安人、洛阳人,甚至是酒泉人、琅琊人、南阳人,他们的婚姻也逐渐变得多样,支氏娶妻多非月氏人,而是汉人,甚至是当时的高门大姓,如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渤海高氏等,并且从月氏人的埋葬习俗来看,他们已经完全汉化,他们在汉地接受和学习汉文化,尊奉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和汉族融合,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了。
相关新闻
- 2018-11-14【溯源甘肃】河西走廊:月氏的故乡与家园
- 2016-01-30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活动——月氏道与月氏钱范(图)
- 2016-08-01张掖民乐永固古城:月氏人在祁连山下的神秘国都(组图)
- 2016-04-05甘肃崇信县“月氏”铭货泉铜母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