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白银

【看点】盐碱地缘何变为“聚宝盆” ——白银景泰县推进生态恢复盐碱地治理纪实

19-02-13 09:0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看点】  

  盐碱地缘何变为“聚宝盆” 

  ——景泰县推进生态恢复盐碱地治理纪实

湿地欢歌

湖水相连

水中倒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景泰县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通过实施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改善自然环境,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生态修复引来大群候鸟栖息

  刚入立春,乍暖还寒。步入景泰县上沙沃镇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眼前是白茫茫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湿地,厚重雪白的硝盐结晶,宛如给茫茫戈壁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碱蓬草和芦苇在阳光的照射下交相辉映、流光溢彩。

  “今年湿地栖息的鸟类很多,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拍照,现在湖面结冰,是另一番景色了。”上沙沃镇白墩子村村书记沈刚云指着眼前的湿地,翻开手机里前些时间拍摄的照片给记者高兴地介绍。

  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景电二期灌区上沙沃镇境内,是景泰县面积最大的季节性咸水沼泽。湿地南北长12公里,东西长6公里,水域面积4.3万多亩。湿地为内陆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在西北干旱区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是中亚——印度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

  但在近些年,白墩子盐沼湿地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为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景泰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发展理念,制定“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湿地保护原则,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采取多项措施,全面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使白墩子盐沼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作为“排头兵”的上沙沃镇,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平整覆土、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成立实施管理机构,统筹湿地保护恢复建设工作,并安排专人开展湿地巡护工作,采取分片管护,责任到人,使湿地内的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对湿地进行恢复与保护,不仅可以涵养生态,保护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功能。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对旅游强镇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沙沃镇副镇长杨扬信心十足地说。

  巧改造盐碱地蝶变“鱼米乡”

  景电提灌工程灌溉着景泰县90%的水浇地,但浇灌区域处于狭长封闭盆地内,受地形影响,长期以来有灌无排,致使地下水位持续抬高,形成次生盐渍土,严重危害农作物生长,并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蔓延,许多土地被迫弃耕、撂荒。目前,全县有27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盐碱化危害,其中,中重度盐碱地16.3万亩,因盐碱化弃耕撂荒土地达6.5万亩,涉及草窝滩、五佛、芦阳、上沙沃、一条山等乡镇。

  草窝滩镇现有耕地6.1万亩,其中盐碱地4.24万亩,盐碱水涌出地面30厘米以上的水面有4200亩,并且逐年集聚通过径流蔓延直接威胁下游灌溉区,不仅制约了片区经济发展,也严重威胁到片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这是盐碱地区最真实的写照。”草窝滩镇党委副书记王兴龙感慨地总结。

  近年来,景泰县将盐碱地治理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景泰县通过“挖渠疏水”办法排碱,但因排碱渠年久失修,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淤堵,排碱功能减弱,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景泰县一方面继续疏通排碱渠,利用工程治碱方式有效降低地下水位;2016年,景泰县在实地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以渔还田的“治本之策”,决定在盐碱危害区利用盐碱水和撂荒地发展水产养殖。

  试验证明,盐碱水不仅适宜鱼虾养殖,而且养殖的鱼虾品质好、味道鲜,由盐碱水养殖实验筛选出大鳞鲃、杂交鲟、南美白对虾等适宜生长。在盐碱区开挖鱼塘后,周边耕地的土壤盐分也淋溶到鱼塘之中,再造新田耕作层的PH值下降,盐分也同时下降,符合多种耐碱植物的生长,抬田种植的葡萄、芹菜、甜高粱、西红柿等农作物长势良好。

  “开挖100亩鱼塘,可抬田造地60亩,周边耕地也可恢复耕种,能够有效遏制盐碱地继续扩大,起到‘挖一方池塘,改良一片耕地,修复一片生态’的作用。”景泰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为提高鱼虾幼苗的成活率,景泰县引进国内较为先进的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鱼模式,这种模式以池塘循环流水“圈养”鱼虾,通过有效收集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变为陆生植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的高效有机肥。这样既可以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根本问题,同时又起到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

  截至目前,景泰县引进淡化南美白对虾虾苗1亿尾,罗氏沼虾580万尾,河蟹40万只,投放各类鱼苗鱼种90万斤。2018年水产品产量达到500万斤,实现产值7200万元。盐碱渔业发展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辐射带动全县贫困户16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通过开发渔家乐、观光垂钓、生态采摘,带动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

  盐碱地变资产 生态恢复见成效

  为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加快盐碱地综合治理步伐,景泰县先后出台《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奖补办法》《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促进招商引资及民间投资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生态渔业等现代渔业。

  景泰县按照“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工作思路综合治理盐碱地,在五佛乡、草窝滩镇等6个受盐碱危害较重的乡镇发展盐碱渔业,打造五佛现代渔业、盐碱水流水养殖、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鱼虾生态混养、休闲渔业5大产业园区,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000亩,抬田造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余亩,大片盐碱区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草窝滩镇西和村是景泰县打造的“渔农小镇”,也是“田园综合体”示范基地。西和村许多村民早先以种植枸杞为生,2015年以后,随着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剧,枸杞也过了盛果期,行情不好,在政府的带动下开始养鱼,发展渔业。

  西和村紧密结合“6+5”产业扶贫方案,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农村“三变”与盐碱化治理相结合,规划建设了渔农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盐碱地治理工程非常好,如果没有这个民生工程,再过一些年,这边的地也就没有了。”西和村村主任陈资江说。

  截至目前,景泰县水产养殖集中区达到19处,投资企业28家,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在沙漠里累计造林4万多亩,完成沙化地改良30万亩,封沙育林、育草13.5万亩,营造大型防风阻沙林带30万亩,植被覆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75%。大片盐碱区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治理盐碱地,景泰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景电灌区一带,重点形成苹果、甘草、肉羊、黑毛驴产业;在干旱山区,形成高原夏菜、甘草羊、滩羊产业;在盐碱区,形成枸杞、水产养殖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脱贫产业园”“特色产业园”等在景泰县农村蓬勃兴起,戈壁农场和盐碱鱼塘成为景泰川一道靓丽的风景。

  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寇明灿

精彩推荐

  • 兰州成“5G之城”,将带来哪些变革 兰州成“5G之城”,将带来哪些变革
  • 专家支招:恐惧上班?“节后综合征”如何破解 专家支招:恐惧上班?“节后综合征”如何破解
  • 兰州七里河交警大队对不礼让斑马线、小街巷乱停乱放等现象进行整治 兰州七里河交警大队对不礼让斑马线、小街巷乱停乱放等现象进行整治
  • 去年甘肃省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395亿元 去年甘肃省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395亿元
  • 全国冰雪游目的地兰州跻身前十位 全国冰雪游目的地兰州跻身前十位
  • 甘肃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甘肃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 甘肃医卫丨恐惧上班?“节后综合征”如何破解 甘肃医卫丨恐惧上班?“节后综合征”如何破解
  • 唐仁健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 审议通过二〇一八年度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方案 安排部署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落实工作 唐仁健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 审议通过二〇一八年度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方案 安排部署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落实工作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