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包村干部的心声
原标题:包村干部的心声
马强
合作市卡加曼乡海克尔行政村,其下辖有六个自然村,海拔在3000米以上。长期以来,受陡峭地势、高寒气候、产业薄弱等因素的影响,这片距离合作市区仅4公里的小村落一直是全市的重点贫困村。近年来,包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服务着这里的一方百姓,给这个村子带来了新变化。
早晨9点,包村干部开始入户走访。村民杨新庄有家几年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他们一家办起了家庭农场,不仅拔掉了自己的穷根,而且还成了全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外面天气冷,快进到屋里。”刚刚扫过庭院的杨新庄有招呼我们进屋。“最近生意好不好?”“还凑合,年前头生意可能还要好些哩。”几句寒暄后,扶贫干部把了解到的信息一一记录下来。
五年前,杨新庄有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每年秋季收获的青稞、土豆是全家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按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一年到头,苦没少下,但挣不上几个钱。”在当时,这不单是杨新庄有家的处境,更是许多海克尔村民的困惑。2015年,全村106户人家中就有51户是尚未摆脱贫困的建档立卡户,经过几年间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现在整个村仅两户未脱贫。2018年底,杨新庄有一家七口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万元,比2015年同期翻了近五倍,杨新庄有的烦恼也从以前的愁吃愁穿,变成现在的如何做大产业、增收致富。
杨新庄有还透露了自己今后壮大产业的计划:“等以后有钱了,我还要修更大的暖棚,以后的收入肯定好着哩。”
在这个小山村中有产业致富梦想的不止杨新庄有。海克尔自然村的村民完么东智等六名建档立卡户,一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筹集资金一次性购买了十几头犏雌牛;吉娄自然村,群众开始探索种植藜麦、大黄等作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康太木自然村,群众通过虫草生意找到了致富门路,住明亮宽敞的藏式小楼、开私家车,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七高村文化广场,几个孩子正在新建成的篮球场上打篮球。十几年前,这里许多住户住的还是土坯房,有些住户甚至连一扇完整的大门都没有,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刮风,里面受凉”。后来人们都陆续住上砖木结构的砖瓦房,防寒保暖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居住环境不佳、基础设施匮乏依然是困扰当地群众的两大难题。2017年,七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屋焕然一新;现代化的厨房操作台替代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土灶;出门就是硬化路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成为历史;以前坑坑洼洼的村外空地,建起了广场、停车场、文化活动室……越来越舒适、便捷的人居环境正在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丰富着乡亲们的闲暇时光。
吉娄村两名乡村保洁员正巡查村庄卫生。保洁员扎高说:“早上我们连少半袋子的垃圾都没拾下,现在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庄子里的卫生不好搞,泼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结成冰了,我们天天拿着铲子铲着哩。”
村民索南道吉的媳妇卡毛说:“庄子里卫生干净了,大家住着也舒服。人民群众对小康生活的期盼越来越殷切。过去都是干部弯着腰捡拾垃圾,村民站在一边看,而现在村民成了环境卫生整治、保持、监督的主体力量,共抓、共管、共享农村环境卫生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喝杯茶再走。”“不喝了,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一下脱贫巩固情况,又麻烦你们了。”“麻烦啥?你们这么帮我们老百姓,户里没少来,你们没嫌麻烦,我们有啥麻烦的?”走访完最后一户,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现在社会好了,钱赚的比以前多了,日子好过了。”“党的政策这么好,房顶漏雨公家帮着修,慰问的时候还送面送油,我们还有啥不满意的?”“环境好了,进村的路好走了”……每当包村干部进村开展群众工作时,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一句句朴实的言语背后,是每位村民对党和政府关怀的真心感谢,是每个家庭对来之不易美好生活的由衷赞美。
在七高村广场的文化墙上,有一副主题为“中国梦”的墙绘,这是去年一位画师在游览了海克尔的自然风光后画的。也是在去年,海克尔行政村的扶贫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又是一年新的开始,相信高原儿女一定会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加倍努力奋斗,海克尔村的未来也一定会像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美丽绚烂。
相关新闻
- 2019-01-18甘南州合作市从实推进农牧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
- 2019-01-09合作市从实推进农牧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
- 2018-10-30甘南藏区改革精神践行者——记甘南州副州长、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
- 2018-10-29甘南藏区改革精神践行者——记甘南州副州长、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