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五大文化之一伏羲文化】伏羲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
伏羲文化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以伏羲时代为标志,中华民族从蒙昧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造书契、创乐器,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天水的文明史是从伏羲开始的。大量的史籍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无可争辩地证实——伏羲的诞生地“古成纪”,其中心就在今位于黄河流域渭水上游的天水市境内。天水境内出土的两件珍贵罕见的人面鲵鱼(原始龙)彩陶瓶与伏羲“人首蛇身”(龙身)惊人的相似;对照著名的秦安大地湾遗址,都为天水即“羲皇故里”作了最好的诠释,也充分展现了这一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天水麦积区三阳川画卦台,自古传为伏羲画卦之地,形势独特,山川风水的天然造化与伏羲先天八卦完全吻合,因此而被台湾著名易学家张渊量誉为“天心山”。沿卦台山对面渭河支流葫芦河逆流而上,在秦安大地湾附近的五营、陇城一带至今留存着以伏羲女娲风姓命名的风谷、风台、风茔及和他们事迹相关的娲皇村、龙泉村、凤尾村等地名。传说女娲生于风台,长于风谷,葬于风茔。据《水经注》,陇城女娲祠最晚建造于汉代。 宋代,卦台山伏羲庙即成规模。元代,专设庙田,一年二祭成为定制。明代,秦州伏羲庙成为朝廷指定的全国性的祭祀中心。为崇敬起见,每年由官府主持,一年二祭,祭文则是由礼部特制的《部颁太昊庙祭文》,祭祀规格非常之高,乃至遗风余韵一直沿袭到近现代。
如今的伏羲庙,古柏苍翠,殿宇雄伟,不仅是天水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人的精神守望之地。祭祀伏羲已成为天水城乡人民群众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从1989年开始,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由地方政府主持和民间相结合举办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艺术节,2005年,伏羲祭典升级为省级规格,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着伏羲文化旅游节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祭典、文化交流、商贸洽谈等活动融为一体,使天水成为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也为促进天水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伏羲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伏羲氏族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断积累和发展中,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
伏羲氏族时期,大体经历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到晚前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关系性质是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并延伸了很长的一段时期。其社会生产是在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首领统帅下的氏族成员集体劳动生产形式。出现了初步的社会生产分工,创造发明了许多物质的、精神的成果。
伏羲氏族之所以形成了自己的氏族文化,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其文化的核心是学习、创新、创造。
伏羲氏及其氏族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即人的生存需求为社会第一需求,主动学习先人和其他氏族所创造的一切先进东西,根据他们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进行改造、改进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要采取了兼容并蓄、自我创新发展的手段,而非战争掠夺的手段。也就是说,从中华文明产生时就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宽容、包容的优秀品德。
一、物质文明成就
结网罟,兴渔猎。据史书记载,伏羲氏是渔猎工具的发明者。网罟的发明,使撒网捕鱼成为可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靠采集自然果实和集体围猎而不敷食用的状况。
豢育牺牲,发展牧业。伏羲氏教先民对猎获之死兽因不易储存而首先食用,对活兽进行豢养驯化,使之成为家畜,逐步开始了圈养牲畜。这是原始畜牧业的一大革命,也是对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大贡献。这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原始畜牧业的开始。
作历度,兴农业。伏羲氏族通过长期劳动实践,逐步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规律有了认识。特别是他们在进行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现,日出月落,月出日落的循环变化,气候的变化,温度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这些变化着的物象对他们开展农牧业生产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大自然这些不断变化着的现象,早期他们是被动地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断地进行观察思考,逐渐地掌握了这些变化的规律,逐步总结出了简单的历法。
钻木取火,养蚕化布,建造屋庐,进化生活。人类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后,随着生产生活的实践,逐渐对火有了新的认识;人类早期夏衣用树叶遮体或裸体,冬衣用皮革御寒。伴随原始锄耕农业的兴起,促进了纺织业的较快发展,麻布的出现,可以遮体御寒,既轻柔,又保暖,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步;从居住条件看,旧石器时期,原始先民为躲避猛兽吞噬和风寒暑热雨淋等大自然灾害的侵袭,一般都群居山林树上或背风、向阳、临水的天然洞穴之中。随着原始锄耕农业的形成,人们开始趋于半定居或定居生活。在聚落址内大量营建房舍或“因丘林掘穴而处”。屋舍建造的大发展与先民生活居室质量的逐步提高,使原始先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精神文明成就
创立龙文化,奠创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伏羲带领他的部族在东徙的过程中,通过兼并、吸纳,融合了其他氏族、部落,学习其他部族先进的东西,也同时取代了其他部族图腾崇拜,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精神信仰与图腾崇拜物“龙”。
伏羲氏族图腾演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崇拜物“龙”图腾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先进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谱写早期文明史的过程。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本质之所在。
创立八卦学说,肇启华夏文明之源。伏羲创画的先天八卦,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制瑟作乐,开中国音乐艺术之先河。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琴、瑟、箫、埙等乐器都认为是太昊伏羲氏发明的,笙簧是其妹女娲发明的。“网罟歌”“立基歌”“扶来歌”“立本歌”“驾辩曲”等也都是太昊伏羲氏创作的最早的乐曲。
造书契,开中国文字之先河。文字发明之前,曾有一段“结绳而用”时代。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在过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符号、图画记事。虽然这些符号、图画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文字,但其已有书契之功用,与象形文字有着承启关系,对以后表意文字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始制嫁娶,促进了人类自身进化的进程。伏羲氏之前的婚姻是母系氏族社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族内血缘杂婚生活。伏羲氏倡导“不媒不聘”的聘婚制,将人类婚姻制由族内血缘杂婚制改变到族外媒聘婚姻制,以至最后进化到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是人类婚姻生活史上的一大进步,为人类自身的繁衍进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伏羲氏——龙的传人
龙图腾的影响和伏羲部族的强盛是相对应的。随着强大的伏羲部族(包括继承伏羲名号的部落)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黄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族被征服,在此过程中,这些被征服部族的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也就融入了伏羲部族的图腾之中。鲵鱼形的原始龙由此兼并各式图腾,形成综合的龙图腾,构成华夏族团结的纽带。三皇五帝之中,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即龙身)的,因此被尊为中华祖龙。
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颛顼、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文化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至而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夏后氏部族是龙族,长期雄踞北方的匈奴也是龙族。此外,我国西南的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仍留传着伏羲女娲是其始祖的传说。不论是“华夏”还是“夷狄”全部包容在了龙图腾的旗帜下。与伏羲时代相当的古文化遗址,不时有龙纹彩陶器或龙形雕塑等文物出土。除我们已列举过的甘肃武山、甘谷出土的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外,著名的还有陕西西安半坡的人面鱼龙纹彩陶盆、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长19.7米)、阜新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碎石堆塑龙(长19.7米)、内蒙古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碧玉龙和黄玉龙、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彩绘盘龙陶盘、青海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鱼龙纹、浙江良诸文化人龙形神徽等。这些都为远古龙文化的发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说,中华先民从蒙昧迈入文明门槛的时候,就已同龙结下不解之缘。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天地,从上层文化到民间习尚,龙无所不在,中华大地几乎是龙的世界。随着封建制的消亡,龙的神权外衣也随之消亡,龙完完全全走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龙的形象经几千年中华民族的锤炼创造、艺术神化,已成为牛耳马齿、鹿角虾须、鱼鳞蛇身、狮鼻虎爪的虚拟生物。坚韧不拔,威武雄壮,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最伟大的标志。
伏羲人首蛇身的文化涵义
伏羲的形象,在许多史籍中都被描绘成人首蛇身,战国时即有人首蛇身的肖形印章。《昭明文选·鲁灵光殿赋》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曹植《女娲赞》说:“或云二皇(指伏羲女娲),人首蛇形。”类似的记述在《帝王世纪》《拾遗记》等古籍中都有。汉以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更是作为一种装饰图案,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中。
传说中将圣人描绘得奇形怪状,并不是亵渎,而是表示崇拜敬仰。据统计,《山海经》所载神灵计454个,其中“神人”为307个,而龙身、蛇身、龙首的“神人”多达138个。透过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求索实质,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隐喻着一个深层次的含义——伏羲部族是以“蛇”为图腾的。伏羲风姓的“風”从“虫”可见和“巳”(甲骨卜辞中“虫”和“巳”是一个字)一样为“蛇”的一种,也是伏羲出于“蛇”氏族的标记。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