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担当——樊锦诗走进西北师范大学讲述“特殊”一课
原标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担当
樊锦诗走进西北师范大学讲述“特殊”一课
中国甘肃网1月7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耿睿)“每个人都不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担当;感谢让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感谢我们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40年来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敦煌研究院负责的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让我取得了一些工作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1月6日,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开展的“改革先锋进校园”宣讲活动走进西北师范大学,“改革先锋”,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为来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部分在兰高校的600余名师生代表做了一场精彩的宣讲报告。
“1963年,我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那个时代‘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是当时的青年,也是我的志向。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我初到敦煌时,那里的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物资匮乏,风沙弥漫,但我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这既是莫高窟的独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转眼55年了,莫高窟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都是敦煌,晚上梦到的还是敦煌。我今年80岁,能为敦煌做事,无怨无悔!”报告会上,樊锦诗先生结合自己55年的从业经历,讲述了几代莫高窟人为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做出贡献。
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的难忘岁月。50多年来,樊锦诗先生扎根西北,不离不弃,传承践行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把青春交给大漠戈壁、把全部身心奉献给敦煌莫高窟。从文物资源保护到“数字敦煌”建设,从遗产地严格管理到永续有度利用……无不倾注她毕生的情感与意志、生命与热情、智慧与精神,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持续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敦煌文化走出甘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讲到中国的文物保护历程时,樊锦诗先生称,上世纪40年代初,为保护濒危的莫高窟,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创立。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这一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19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发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为守护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瑰宝,做出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和贡献。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甘肃的面貌,改变了文物行业的面貌,也改变了敦煌研究院的面貌。在40年的时间中,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莫高窟人努力奋进,实现了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1963年到敦煌工作,到担任副所长,再到1998年接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直到现任名誉院长,半个多世纪,围着莫高窟转,樊锦诗先生丝毫不觉枯燥,因为她觉得这一切值得。“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文物事业?我想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它的珍贵价值、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所有的物质终将归于无形,看一眼、少一眼,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只能是延缓它的衰变速度。而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当我从一个搞业务的专业人员成为一个管理者之后,肩上的胆子一下子沉甸甸地,我常常想起这个还没做,那个还没做,就会冒出一身冷汗,“这么一座无与伦比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我的手里,如果有什么闪失,我就是罪人。”所以怎么努力都应该,再难,咬住牙也要去做。我常想,何为管理?就是要谋大局,想全局,思未来。一个管理者,最大的职责是担起责任,到底怎么去解决?你要反反复复思考,遇到问题,就必须想办法解决,不能绕、不能拖、一点也偷不得懒。其实很多事都是逼出来的,因为事情在那儿,你得解决。我常说,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要把事情当一回事。人呢,说话做事都要下实功,不要下虚功。每个人把该做的做好,每个单位把该做的做好,这个国家就好了。”
对于莫高窟人坚持不懈的付出,樊锦诗先生认为,这些年,敦煌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还是那句话,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我们是做了一些事,但这些事都是应该做的。路还长,任重道远,关键是以后要做的更好。
相关新闻
- 2018-10-16“我爱国防”甘肃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成绩揭晓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获第一名
- 2018-09-11【关注教师节】进入新时代的新师范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再谱新篇
- 2018-09-10【教师节】西北师范大学舞蹈教师吴军:舞动青春 阳光帅气溢满课堂
- 2018-09-01西北师范大学附中东乡县“致远班”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