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戏剧老兵朱衡
原标题:戏剧老兵朱衡
开栏的话 2019年,我们将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陇原儿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建设成就,陇原大地发生了令人振奋、翻天覆地的巨变。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与伟大的祖国休戚与共、心心相印,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建设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我和我的祖国,有说不完的故事,叙不完的心语。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报从今天起开设“我和我的祖国”专栏,旨在通过采访普通群众,讲述平凡故事,叙说和展示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反映和浓缩千里陇原的阔步前进和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西北话剧界,朱衡名气大。
“我演了48年戏,而今还在演。”戏剧界老兵朱衡说,他算“超期服役”了。
就在前一段时间,在甘肃话剧院成立65周年院庆演出中,原创话剧《天下第一桥》再次轰动金城。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我省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朱衡,与他在该剧中饰演的角色“彭英甲”再次完美邂逅。剧尾,彭英甲赴京请罪。别离之际,一袭长衣的他仰天长叹:“走了彭英甲,留下一座桥,我知足了……”令台下许多观众热泪盈眶。谢幕时,扮演彭英甲的朱衡已大汗淋漓,内衣湿透。
从昔日饰演的“小特务”起步,到今日倾心饰演“彭英甲”,朱衡完成了一个艺术家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从艺48年,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作为一名戏剧老兵,我也是甘肃文艺发展的见证者。”
1970年11月的一天,13岁的朱衡懵懵懂懂地踏上北去的一列火车前往宁夏京剧团(原中国京剧院四团),接受“兰州市样板戏学习班”培训。没有充裕的行装,没有阔气的送行场面,冷清的站台上,只记得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地唠叨着。火车汽笛一声长鸣,他就这样踏上了学艺的漫漫征程。
艰辛的磨砺和顽强的意志,让他在戏剧园地中坚守了下来。1979年,参加京剧《南天柱》演出,他在剧中有意识地借鉴了话剧的表现手法,强调注重人物内心刻画,他所扮演的舞台上的人物少了些戏曲式的脸谱化,多了些人物行动和内心的真实。为此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赞赏,并受到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看戏后的称赞。
京剧《南天柱》的一鸣惊人,为朱衡从事话剧艺术的愿望插上了翅膀。从戏曲到话剧,在戏剧的梦想王国中,朱衡没有一刻离开过舞台。
“我塑造的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让我认识了人生、认识了社会,是戏剧让我学会了生活,是生活让我学会了戏剧。”朱衡如是说。这是一个戏剧人的真实坦言,也揭示了他如何成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秘诀。
在话剧艺术道路上,朱衡先后在《红鼻子》《白雨》《岳飞》《艾黎在山丹》《金牦牛》《极光》《马背菩提》等60多部话剧中领衔出演,塑造了赵构、乔治·何克、张学良、舟津圭三、铁木耳等众多风格迥异的话剧艺术形象。特别是在备受金城百姓喜爱的《老柿子树》和“兰州三部曲”方言系列话剧中,朱衡塑造的李木德、张素园、孙跃进、吴二山4个艺术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饱受好评。
朱衡说自己是个爱“较真”的人,对待任何角色,都是全情投入,甚至有时沉浸在角色里不能自拔。在塑造《极光》中的日本考察队员时,一度失声,硬是冒着“牺牲”嗓子的危险在台上喊出了声音。由于他的天分和执着,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2012年6月,省话剧院推出原创话剧《天下第一桥》,朱衡再次担纲,饰演主角“彭英甲”。内行人一看便知,彭英甲这个角色,50岁以下演不了,60岁以上演不动。但该剧走南闯北,屡获国内专业大奖的同时,一次次征服了观众。在掌声和鲜花的背后,朱衡付出的是一生的等待。近百个角色的“准备”,几乎倾尽全部情感,耗尽四十多年储备的能量才换来“角色”与“演员”的“血肉交融”。
作为甘肃省话剧院的掌门人,近年来,朱衡带领全院演职员工,新创大型话剧五部,移植排练儿童剧五部,开拓发展了我省儿童剧演出市场的新局面。省话剧院的艺术创作风生水起,成为我省创作演出最具活力的戏剧院团之一。“甘话”舞台,月月有新戏,周周有戏演,一时成为省城的文化亮点。
而今,朱衡又挑起大梁,在省剧协主席的新岗位上,继续发挥一位老兵的光和热。他坚信,一个能出戏、出好戏的地方,一定会收获更多精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相关新闻
- 2019-01-01甘肃篮球少年“花木兰”惊艳亮相马刺队主场 中国元素闪耀NBA
- 2019-01-01甘肃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虚拟养老院”成时尚
- 2018-10-10【改革开放40年】甘肃人谈休假制度新变迁(视频)
- 2019-01-01新年第一天 兰州石化举行升旗仪式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