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雷锋”到“志愿者”再到“社工”兰州40年“公益之花”遍地绽放
原标题:从“学雷锋”到“志愿者”再到“社工”40年“公益之花”遍地绽放
|
|
|
|
|
|
|
中国甘肃网12月20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这个世界总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薄凉,但正是因为薄凉,才会让你对温暖如此难忘;这个冬天总会有那么几天冷若冰霜,但正是因为冰冷,才会让你懂得热情是如此令人身心和畅。假如孤苦、危难、困境是这个世界的薄凉与冰冷,那么“雷锋精神”,便是治愈这些“寒症”的良方。当你以仁善之心,无私地帮助了别人时,你得到的不仅是感激,更有对自己内心的升华与滋养,这是无上的修行。公益与慈善的本质是“助”,前提为“公”,唯有无私帮助,方为公益。若以“助”求“利”博“名”,公益就成交易了。也正因如此,真正的公益才着实伟大。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市的公益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各行各业各县区的百姓,总是会自发地掀起一个助人为乐的高潮,这是雷锋精神的延续,也是公民素养提升的标志。除了助人为乐的普通活动,公益组织、慈善机构等相关社会团体也逐渐在我市出现,并逐渐形成了长效、稳定的活动机制。从“学雷锋”到“志愿者”再到“社工”,称呼的变化与细分,让公益与慈善活动也有了不同的涵盖面与更规范的操作性。
管理更完善组织更健全
2018年冬天,兰州公益心社会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宋振红像往常一样,带领着团队奔波在兰州市各县区的贫困乡村学校中,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温暖包”送到孩子们手中,这已经是她参与壹基金“温暖包”发送的第六个年头了。作为兰州公益圈的“元老”,今年53岁的宋振红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兰州公益事业。她说,自己是广大兰州公益人的一个缩影,她的公益之路也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兰州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
以前,提到“志愿服务”,留给宋振红印象最深的是每年3月的“学雷锋”活动。“那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公益志愿服务的概念,只知道‘学雷锋’、做好事,去帮助身边的人。”宋振红说。1991年,她嫁到兰州后,却改不掉“热心肠儿”的习惯。楼上有一户残疾困难家庭,宋振红得知后,隔三差五就去赵奶奶家中帮忙,这一帮就是20多年,以至于整栋楼都知道,邻居里有个热心的“小宋”。
宋振红和公益缘起于2007年,“那时候‘公益’还是个新鲜词,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团队是干什么的。”刚刚成立的兰州公益心社团就遇上了有点特殊的2008年,那一年又被称作“中国志愿者元年”。年初的雪灾、汶川地震等等,志愿者们以井喷的速度在全国各地涌现、聚集,兰州也不例外。宋振红也结交了许多朋友,公益志愿群也从原先的十几个人,逐渐发展成五六个规模在200多人的志愿者群。
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宋振红开始寻思着成立一支专业的队伍。2012年,宋振红开始接手团队的管理工作,“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公益团队想要做好,必须从‘小作坊’发展成‘大团队’。”于是,兰州公益心社团更名为兰州公益心志愿者联盟,宋振红带领团队制定了完整的组织章程、规范等,做到所有公益捐赠账目透明清晰,并且统一制作了服装、旗帜等,对外有了统一的形象标识。
相关配套政策相继出台
今年8月,宋振红的团队在兰州市城关区注册为“兰州公益心社会服务中心”。自此,兰州公益心从“草根”公益社团成为了真正合法的公益组织。这11年间,每一次名字的变更都是一次破茧成蝶的升华,宋振红说:“如今,我们的团队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认可,公益志愿服务这条路上充满了艰辛,但是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越走越好。”
2016年9月1日,全国人大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慈善法》实施两年来,相关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截至9月4日,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4774个,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1293个。2017年全国社会捐赠达到755.3亿元,2018年上半年的网上捐赠和慈善参与达到35.7亿人次。
随着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出台、完善,兰州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记者从兰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全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不断进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在组织数量和种类上都有明显的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共依法登记备案社会组织3198家,其中市级登记1215家,县区级登记1983家。较5年前数量增加了近1300多家,年增长率在15%以上。
兰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负责人说:“登记初期,我市登记社会组织种类仅有社团,数量不足200家,之后出现民办非企业单位,2014年非公募基金会也被纳入市属登记范畴。至此,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这三大类社会组织,已基本能涵盖我市各行业领域,按业务细化的类型在不断丰富。”
不仅如此,民间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也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前主要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职业培训等服务职能为主,现已扩展到提供养老、助残、中介、公益、社区帮扶等更广阔的服务领域。按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我市社会组织结构布局正在不断走向优化。”该负责人说。
公益让城市未来更加美好
“随着《慈善法》的颁布,给中国社会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整个公众对于慈善行业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多了,整个慈善公益行业逐步地开始走入公众的视野。”兰州慈善总会负责人说,兰州市慈善总会始建于1997年,是由市内外热心慈善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及团体自愿参加的民间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
近3年来,市慈善总会募集慈善款物共折合人民币2270.52万元。其中用于助学254万元,救助26026人次;用于助医735.70万元,救助4055人次;用于精准扶贫和定向帮扶897.8万元,受益2万人次。仅2018年已收到社会各界捐赠善款446.77万元,捐赠物资价值171.62万元;助困、助学、助医、助孤、助残、助老、赈灾、扶贫等方面共计支出457.654万元,覆盖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红古区等多个县区。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的大病救助难题,市慈善总会从2007年起实施的“困难群众大病救助”项目,将全市所有患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体系,2018年共救助大病医疗患者98人次,投入救助资金59.9万元。
2016年以来,市慈善总会先后建立了“兰州市慈善总会尹建敏慈善基金”、“兰州市慈善总会手足博爱慈善基金”、“兰州市慈善总会民情流水线慈善基金”3个慈善项目,积极为慈善人士、爱心企业提供慈善服务平台。这些慈善基金项目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慈善救助的项目化、品牌化,提高了慈善捐助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增强了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救助的热情和主动性。救助面覆盖《慈善法》规定的所有慈善公益活动范围,有效提高了慈善捐助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统筹性,提高了慈善救助的效能。
网络让参与公益的人数极大增加
如今,在“兰州志愿网”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达389517人,注册志愿爱心团队2336个。公益慈善也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公益仿佛成了一件和每个人生活朝夕相关的事情,80后、90后逐渐成为推动慈善变革的主体力量,“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扶贫济困”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
甘肃彩虹公益服务中心理事罗晗是一名“90后”。因为大学时期的支教经历让她对公益志愿服务事业产生了极大热情,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故乡兰州,成为了彩虹公益社专业的一名专职“社工”。如今才25岁的她已经主导过多个公益项目,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的社会服务工作者。
“小时候提起公益这个词,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的募捐箱,组织为困难同学捐款。”罗晗说,“现在,我觉得公益就是在平衡各项社会资源,去帮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状态。”随着在公益之路上的前行,她对公益也有了新的理解。如今,罗晗专注于关怀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她说,随着公益理念的深入人心,全社会对公益活动、公益组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公益辐射圈的不断扩大,公益活动正迅速壮大成全民行动。在大学生志愿者黄伟印象中,最近一次全网民参与的公益活动应该是“小朋友画廊”。这个项目一经发出就成为了公益“爆款”,在24小时内筹集资金超过1500万元,让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离公益近在咫尺,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
无论是“99公益日”、“QQ全城助力”这些固定的公益行动,还是“小朋友画廊”这类突然刷屏的公益事件,都激起了公众巨大的热情和善意。网络让公益的参与门槛大大降低、让公益的参与人数极大增加,让公益事业更加便捷高效。如今,网民们在刷手机的同时,正谱写着许许多多温馨而动人的奇迹。从2016年启动至今的“亚太救助”大型公益活动,经过本报的报道,已经有239个大病家庭获得了278万元的爱心款。
汇聚小爱方成大爱,全民参与的网络时代,公益正以充满创意的方式,凝聚来自普通个体的公益力量。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任泽昕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