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田不川、山不林、人多地少的困境,从上世纪60年代起,庄浪人靠着一把铁锹,征山不止、治水不休,30多年如一日,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百万亩堪称世界奇迹的“庄浪梯田”,书写了苦干实干、战天斗地的“庄浪精神”。如今,“庄浪精神”又引领着庄浪儿女求新求变,形成了精准扶贫“庄浪模式”。不久前,在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庄浪模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从今天起,《甘肃新闻》栏目推出三集系列报道,来探析这一成功模式。
在“三变”改革的引领下,庄浪县探索“国有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组建以扶贫为旨的国有独资企业庄浪县农发公司,内设种植、养殖、林果3个子公司,并在乡镇一级设立分公司,对接农民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脱贫。
养牛产业是庄浪县这些年主导的脱贫产业之一。但长期以来,单家独户的养殖成不了气候,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导致老百姓年年养牛却不增收,如何突破?
去年以来,在庄浪县政府扶贫财政支持下,农发公司参与运作,投放平凉红牛基础母牛9550头,新建牛舍3923座,确保今年全县贫困户户均养牛1头以上、深度贫困乡镇贫困户户均养牛2头以上。
郑河乡地处关山山脉,高寒阴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长期以来,这里有养牛的传统,但“过去养牛为耕田”,不过现在养牛是挣钱。
今年66岁的上寨村村民柳三学把自家的三头母牛照顾得就跟亲人似的,啥时候填料,啥时候饮水,绝不含糊。
柳三学一家三口,儿子患有轻度的精神疾病,他本人又因腿关节不好,行动不便,地也务不好,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他把自家地全部种上了饲草,省人力,还可以满足牛一年的食物。
俗话说,母牛生母牛,两年五头牛。柳三学算中的正是母牛一年一胎的经济效益,而同村的杨存彩算中的则是三头牛入股和他务工两头的收入。
杨存彩,妻子早逝,儿子几年前出事故欠了一屁股债,老母亲瘫痪在床多年,老房子破烂漏雨漏风,他又借钱修了新宅,还好他有一手瓦工的好手艺,日子能勉强维持。为了不耽误他外出务工,他把自家的三牛母牛以股份的方式做了质变。
背靠庄浪农发公司这棵大树,农户散养的规模开始扩大,庄浪全县高品质肉牛养殖全产业链步入快速发展。牵住“牛”鼻子,盘活死资源。政府主导,公司运作,农户手中的各种资源进入生产领域,促进了农村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也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龙头企业+,加宽了致富产业,加快了脱贫速度。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