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搭建生态治理合作平台 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经验
原标题:武威搭建生态治理合作平台分享 中国生态治理经验
参加“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论坛的各国代表观摩民勤县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武威日报记者 尚禾
记者 伏润之
日前,由武威市主办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论坛圆满落幕。本次论坛是我国首次在国际舞台搭建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平台,也是武威市首次举办的国际性论坛,论坛规模大、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参与代表广泛,突出了“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经验,推动民间国际合作,促进生态共建共享”的论坛主题。
一
9月12日,来自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森林网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竹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保护国际基金会等10家国际机构和组织,阿根廷、摩尔多瓦、多哥和荷兰4个国家分别代表除亚洲外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民间组织委员会成员四大区域,以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沙特、俄罗斯、土耳其、韩国、日本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较为活跃和影响力较大的民间组织代表全部抵达武威,参加“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
为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县不断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励精图治60余年,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而今,沙区建起一片绿洲,成功阻止了两大沙漠“握手”,是一个有现场、有经验、有成效、有故事的鲜活典型,能充分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生态治理的智慧和方案。
在民武公路两侧、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东侧,万亩人工胡杨林长势喜人,这里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小管出流的灌溉方式,节水率达40%;依靠严格时间节点、技术规范和全方位落实灌水施肥、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等日常抚育管护措施,胡杨林成活保存率达90%以上,是全国大面积集中连片生长的人工胡杨林模板。
参加论坛的各国代表来到民勤县,实地参观长势喜人的万亩人工胡杨林、17万亩人工梭梭林、沙区葡萄产业基地、沙生植物园,考察武威民勤治沙治穷的成果和经验。
“武威机械压沙技术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一定能够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长蒙咖说。
“中国沙漠治理做得非常成功,很多模式可以借鉴到其他国家。”沙特阿拉伯沙漠植物协会主席摩提伯·阿里·沙特说。
“民勤防沙治沙为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和范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主任潘迎珍说。
二
国际生态论坛“论道”武威,绝非偶然。
武威处于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南部祁连山是河西走廊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水库”和“生命线”,也是黄河支流的重要水源地;北部防风固沙林是防止沙漠南侵,保障河西走廊畅通,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的重要“绿色屏障”。
武威生态地位和作用特殊而重要,生态保护建设任务艰巨。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甘肃“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教训,举一反三,确定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进一步端正了发展理念。
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武威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谋划项目必须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规性“三性”论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保护,坚决杜绝带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冒黑烟”的项目。学习塞罕坝精神,以防沙治沙等为重点,全力打好主动仗,努力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
通过持续治理,武威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民勤县青土湖芦苇等旱湿生植物逐年增加,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盖度由2007年前的5%至20%提高到40%以上;黄案滩自然封育区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植被盖度由2007年前的28%提高到现在的45%。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89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现在的18.38%。重点区域治理成效显著,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封沙育林草174万亩,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60万亩;建成了民勤老虎口、青土湖,古浪民调渠沿线、八步沙,凉州区头墩营等治沙典型样板,武威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石羊河流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两大约束性指标提前8年、生态治理目标提前6年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缓慢回升,干涸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了26.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昔日遍地黄沙的青土湖湖区,如今奇迹般地恢复了波光粼粼的美景。
三
9月13日,“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论坛圆满落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组织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启动;“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民勤倡议发布。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组织应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在伙伴关系中,一要坚持平等自愿、开放包容、互尊互信、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二要倡导资源共享,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借鉴推广生态治理的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生态治理,促进民生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三要创建合作机制,设立生态治理民间合作交流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研讨,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导向、社情民意、合作需求等,为绿色丝路建设贡献民间智慧和力量。四要凝聚共识,面向未来,通过伙伴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必将加快实现环境优、生态美、百姓富,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共同享受绿色丝绸之路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态福祉。
会议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胡杨林面积39.5万公顷,占全球胡杨林面积的61%,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和宁夏5个省份。胡杨被称为“沙漠英雄树”,既是生态治理树种,又是生态文化的载体,有着“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美誉,体现了坚强不屈、铮铮铁骨的精神品质,这与“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相契合。通过“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的启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曾经有胡杨分布的重要地区和城市,建成3条“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分别为中国西北“丝路核心区”胡杨林生态修复带、“中巴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
“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沿线国家和人民新的美好期盼。通过举办这次国际论坛,旨在构建开放、紧密的民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宣传“一带一路”沿线生态保护,挖掘“一带一路”沿线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典型样本,推广民勤“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生态治理的中国案例,推广“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成果,让“一带一路”民间力量携起手来,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关新闻
- 2018-09-21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举行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
- 2018-09-21甘肃省委省政府扫黑除恶第三督导组 督导省工商局工作动员会召开
- 2018-09-212018年中秋国庆出行预测报告出炉
- 2018-09-21兰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赴榆中县开展“迎双节、送温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