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草案)公示稿(图)
原标题:兰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草案)公示稿
图1兰州市城市双修规划范围
图2城市风貌结构规划图
图3中心城区双修重点空间结构图
图4双修重点空间规划图
图5“两山夹一川”的总体特色山水格局
图6“多轴多点”城市特色风貌标志性地区
图7“三区三线”文化展示体系
图8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单元划分规划
图9口袋公园补足及效果图示意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有关要求,我局全面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组织编制了《兰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兰州双修)。“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
兰州双修工作通过调查评估、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计划三方面内容进行规划设计,在适宜本地特点的技术方面、渐进式针对性的修复方式上、系统施策、三位一体整体性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和系统思考。本次规划主要为总体层面的工作,包括确定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明确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的专项规划、重点片区规划和行动计划。
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制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兰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草案)通过网站及新闻媒体向全社会予以公示,公开征求意见。公示期为一个月,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8年10月19日。
公示网址:http://ghj.lanzhou.gov.cn公示新闻媒体:《兰州日报》
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给我局:
1.来信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127号规划土地大厦城乡规划局规划处1407室,邮编:730030。
2.电子邮件地址:lzcxghjghc@163.com。
一、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一致。北至铁路货运北环线,南至南绕城高速公路,东至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东部边界,西至京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41平方公里。其中雷坛河、青白石、大砂沟3处地区为重点设计范围。
二、目标引领,突出双修工作重点本次双修规划目标是:
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省会担当,建设成为新时期西北干旱地区省会城市双修示范区。
生态方面建设成为西北干旱黄土地区生态示范;
城市特色方面建设成为丝绸之路华夏黄河文化特色示范;
城市品质方面建设成为西部省会城市宜居品质示范。
兰州生态修复的工作重点聚焦在影响整体生态格局的两大生态要素:山体、河流及旱沟,通过对各类生态要素的修复,促进城市生态格局整体框架的形成,来实现修复兰州生态格局大系统。
城市修补是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造成的环境不优,功能不全,交通不畅,设施不齐,形象不美,文脉不续,管理不善,城市文脉、肌理被隔断等城市病进行具体诊断,运用总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对城市空间格局中各类要素进行因地制宜的“修补”。兰州城市修补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保护、道路交通改善、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改造等主要内容。
通过城市双修实施,最终实现:
(1)解决城市关键短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2)提升关键地区品质,塑造地方特色和建立城市自信;
(3)更新存量用地,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综合提升;
(4)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执行能力。三、统筹风貌,率先改善重点地区
(一)形成“两山四关守金城,一川五廊润河都,多轴多心塑骨架,三区三线显底蕴”的城市特色风貌结构。
保护和修复关键生态地区生态功能。强化南北两山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重点保护龙尾山-白塔山、虎头崖-柏家坪、官山-马家山、窎岭山-营盘山四关守关形态。建设黄河风情带,依托汇入黄河的鱼骨状水系,加强绿化建设,水质提升和复合功能植入。依托山关水廊,修复五廊生态功能。
形成“多轴多心”城市特色风貌的标志性地区。继承和发扬城市五组主要轴线,包括白塔-西关什字-中山路轴线、省政府-五泉山建筑群轴线2组传统历史轴线;城关巴洛克轴线、城市东西向发展轴、安宁区中心的放射轴线3组近现代轴线。美化东方红广场、安宁世纪公园、西客站广场、和平组团中心等城市中心节点。沿用兰州市城市特色风貌的传统手法。在七里河兰州东站城市门户地区新增七里河纵向城市轴线和城市中心。
提升“三区三线”文化展示体系。提升白塔山-皋兰山生态文化特色区、城关历史文化特色区和西固工业特色区三处特色片区。同时结合绿道建设,用丝路黄河文明感知、红色圣地感怀以及工业城市展示三条文化主题线路串联各历史文化节点,形成城市历史文化展示线路。
(二)重点落实“两山十二片、一河三廊、三心五轴、四区两类”双修重点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双修重点空间主要在西至兰州南绕城高速跨黄河大桥,南至包兰线跨黄河大桥之间的现状建成区范围内。
两山十二片指南北两山和十二片重点修复区。其中4处重点生态修复山体工作重点为山体植被的生态修复和边坡生态护坡建设;8处绿化景观修复山体工作重点为建设山体郊野公园,完善兰州市绿化景观体系。
一河指黄河及其鱼骨状支流,工作重点为水生态的修复改善和滨水绿化建设。
三廊指仁寿山-孟家岭廊道、九州台-皋兰山廊道和官山-马家山3条城市结构性绿廊。重点修复廊道生态功能并实现多种城市功能的复合利用。
三心五轴指城关中心、七里河中心、安宁中心和城市东西发展轴及纵向城市山水轴线。重点是完善城市轴线风貌,塑造城市特色重点地区和节点。
四区两类指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和西固区4个城市主要现状建成区。城关区疏解修补片区重点实现城关中人口和部分城市功能向外疏解,并更新外迁功能用地,补充公共空间、公园绿地、社区级公共服务等必要的城市功能。其他3个外围完善修补片区重点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城市绿地、道路交通等功能设施的体系织补和配套完善。
(三)识别重点突破地区,有序整体推进
将兰州市双修规划空间分为4级生态修复地区和5级城市修补地区。按照级别从大到小优先级排序和实施分期。
选择雷坛河、青白石和大砂沟地区作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综合示范区,分别在历史文化和宜居品质、山体修复、旱沟修复三个方面开展重点设计和实施示范工作。
四、重理生态,修复生态系统格局
重点优化“两山四关守金城,一川五廊润河都”的总体山水格局。
(一)靓沟道,旱沟综合提质利用
“鱼骨状水系”是极具兰州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形成菜单式分类修复措施。(1)坚决清理占压蓝线的违章建设,保障城市行洪安全;(2)清理河道内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阻水植物等,连通水体;(3)通过源头污染物减量、中途截污、末端提升水系自净能力,进行河道整治和水质恢复;(4)通过美化滨水岸线、营造河道多级景观、优化管线架空敷设实现旱沟修复与提质利用。
(二)美两山,适应兰州本地生态特征的山体修复模式
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加快南北两山山体自然修复速度。以黄河风情带和主要交通线为视角的可见山体为重点修复区。市区不可见且植被覆盖率不足30%的山体为自然恢复提升区。临近市区且坡度在35°以上的山体边坡为生态护坡区。
(三)织绿城,带型城市特色绿化格局
推进城市组团间绿廊的逐步实施,实现绿廊分级管控。加快清退三条组团间绿廊中的城市建设用地。建设集休闲游憩强化、自然景观再生、历史文化保护及村庄再生发展于一体的复合功能绿廊。
(四)修棕地,工业城市棕地综合利用示范
按照“污染调查—风险评估—修复—评估验收—开发”的流程,确保场地开发的安全性。依据污染情况对棕地分类进行处理。强调再开发功能的公共性。
五、重塑认同,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一)整风貌,塑造“多轴多心塑骨架”城市文化特色体系凸显黄河风情带沿线历史文化特色。整治城市五组主要轴线及中心节点周边建筑风貌,并制定精细化的规划管控要求,实现城市重要标志性地区的长期优化。
(二)兴文化,形成“三区三线显底蕴”文化展示体系基于三个特色区,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工业城市特征,强化工业遗产的普查、保护和展示。尊重现实,恢复兰州八景特色节点记忆。优化展示线路的景观品质和慢行体验。
六、重构品质,提升民生宜居水平
(一)优设施,补足生活服务设施
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础,完善民生设施,提升宜居品质。按照日常活动步行10至15分钟范围,划定中心城区52个的公共设施服务单元(生活圈),并分为老城小型服务单元、新城大型服务单元、产城融合型服务单元、产业区服务单元等类型,因地制宜提出设施配置引导模式。
优化城市内部绿地布局,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满足城市居民的户外游憩需求。对老城区内开发强度较高、城市建设密集的绿地服务盲区,通过旱沟利用和口袋公园相结合的方式补足。
(二)整小区,提质旧城生活小区
改善旧城居住小区人居环境,提升品质。推动全市旧城居住小区普查。实行有机更新、轻微改造、绿色改造,保持历史风貌和地域性特征。
七、重整体系,完善设施支撑体系
(一)理交通,改善老城区交通微循环
通过打通道路微循环和优化慢行体系来改善兰州市老城区交通的拥堵问题。
(二)补市政,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通过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及配套管网建设、增加输气及储配气设施,推进热源及供热管网建设,提升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保障率;织补城市污水管网,加强洪道截污及黑臭水体治理,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城市垃圾收运体系,补足垃圾收运设施,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加强内涝点整治,从源头到末端进行径流管控,提升应对强降雨能力。
八、优化工作组织,保障规划实施
为确保上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系统修复工作能顺利进行,兰州双修工作将实施对策细化为系统性强、操作性强的工程项目。确定综合项目库4大重点策略10方面,150项;3个重点示范地区项目库27项。
其中结合兰州市政府近期工作重点、重要门户、节点、通道及需要急迫解决的民生设施,综合确定123项近期实施重点项目。
城市双修工作简介
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提升到新的高度,要求城市从外延粗放扩张向内涵提质型转变,标志着中国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城市双修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践行十九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代表着对中国城市问题的反思和对城市未来转型发展的思考,皆在治理城市快速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通过对影响城市发展、生态建设等系列因素进行识别,通过科学、有效、合理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城市整体的修补。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双修理念——“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城市双修工作得到了各地城市的广泛实践,已有三批58个城市被列为城市双修试点城市,由于城市数量多,自然条件、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城市双修”的任务目标、组织方式、理念方法、政策举措等有较大不同,一方面需要在适宜技术上全面探索形成广泛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在理念方法、组织模式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2017年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城市双修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协同推进;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保护优先,科学推进。主要工作包括开展调查评估、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计划三个部分。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修复城市生态,改善生态功能:加快山体修复;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修复利用废弃地;完善绿地系统。修补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填补基础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保护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时代风貌。
城市双修工作具有综合施策、体现特色、精细着手、长期持续的特点。综合施策体现在采用综合、系统的思维对生态格局、特色格局进行整体把控。体现特色主要表现为针对地方生态本底、地域特点提出修复策略,并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特点。精细着手主要指用小微的、渐进式的修复修补方式,并强调规划管理方式方法精细化。近远结合指落实近远结合、长期实施的运行时序,以及优化治理、长效保障的管理机制。
相关新闻
- 2018-09-19兰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草案征求意见 雷坛河、青白石和大砂沟被列为重点设计范围
- 2018-09-01延续天水历史文脉 留住城市宝贵记忆 昔日步校要变绿地公园 将集生态修复保护、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为一体
- 2018-08-31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创新发展论坛9月20日在敦煌举行
- 2018-08-31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创新发展论坛9月20日在敦煌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