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阿克塞县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图)
原标题:保护有体系传习有场所
阿克塞县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沃斯尔汗·加尼木汉成为阿克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以来入选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为阿克塞国家级传承人沃斯尔汗·加尼木汉(右)参加天津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进基层演出。王英福陈鹤鹏摄
阿克塞县哈萨克族刺绣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努尔恰西在刺绣。华国武扎依法摄
近年来,阿克塞县在每年5月至10月的常态化赛马会上举办赛马、姑娘追、叼羊等传统马上运动,有力助推了自治县民族旅游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图为阿克塞县哈萨克族姑娘追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沃拉再(男)正在进行表演。娜再拉 摄
中国甘肃网9月7日讯 据酒泉日报报道 近年来,阿克塞县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将非遗工作作为推进自治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力抓手,以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传习场所建设、支持传承人传习活动、开展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稳步推进非遗传承和保护各项工作。
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由县委常委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非遗传承保护领导小组。建立非遗专家组(评审考核组),在县文化体育中心设立非遗中心,确定专职人员负责全县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
加大非遗普查工作力度。至目前,共搜集各类资源线索50多条,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5个,建档34个,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县、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立保护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其中,阿肯阿依特斯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哈萨克毡房制作、叼羊、刺绣、姑娘追等4项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哈萨克传说、故事、狩猎、折刀制作工艺等22项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名录。认定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9名,其中,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名,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5名。
建设传习场所。按照有人员、有场地、有制度、有活动的要求,结合县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的达标建设工程,根据非遗项目人群和传承人所在区域,推进非遗传习所建设工作,并建立考核制度。至目前,建成非遗传习所4个、展示厅5个,在建传习所7个。
积极宣传展示。利用“文化遗产日”、哈萨克民族传统节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同时,结合“乡村舞台”“广场周周乐”等群众文化活动及春节、纳吾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才艺展示活动;联合新疆巴里坤县、木垒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3个哈萨克族自治县阿肯阿依特斯盛会,同步开展民族刺绣、花毡、毡房和民族手工艺品展览比赛;从2012年起每年举办10期常态化赛马活动,期间穿插叼羊、姑娘追等马上竞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2014年8月,联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建立了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阿克塞创作基地,创建了“阿克塞”哈萨克族文学奖,每两年举办一次评奖,已成功举办2期。
加强文物保护。为传承和弘扬哈萨克民族特色文化和习俗,投资1555万元,相继建成哈萨克民族博物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展厅。每年预算2万元作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加大馆藏文物、田野文物保护力度,制定了《阿克塞县文物普查规划》,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29处田野文物进行了普查,提前一年完成了馆藏文物普查,对市级文物青崖子岩画进行树标立界。
推进研究整理。至目前,共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3卷,其中,记录文字20万字、照片200余张、音像资料10份、征集实物20件,编印了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与新疆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出版了《阿肯阿依特斯》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
建立规章制度。结合自治县非遗工作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管理服务,及时足额发放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资金,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年发放补助5000元。
合理开发利用非遗产品。出台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动员非遗传承人发挥一技之长,自主创业,转产就业,发放妇女小额贷款、创业贷款等政府贴息贷款,扶持个人开办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生产销售企业。
(萨丽达 贺晓勇)
相关新闻
- 2018-09-07酒泉阿克塞县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2018-07-27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及建议
- 2018-07-10跳出“黑走马”最美的韵律——记酒泉阿克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黑走马”传承人库丽木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