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家庭交通工具“加速度”升级(图)
原标题:家庭交通工具“加速度”升级
从最初的小马车到如今的小轿车,薛浩霖家的出行工具一再升级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的今天,出行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门买菜有共享单车,去市中心吃饭有网约车、出租车,到外地旅游有高铁、飞机……原先的二八车、小马车、三轮车、桑塔纳等出行工具,随着家庭交通工具的改革“加速度”发展,渐渐成了一个个记忆中的符号。
从自行车到拖拉机
“以前的人结婚都有‘三大件’,小时候梦想着早点结婚,这样就能有一辆自行车了。”薛浩霖对童年的回忆,让人不禁穿越回改革开放初期那个物资匮乏、出行交通工具单一的年代,彼时如果一个小伙子能有一辆飞鸽自行车,足够引起村民们围观。
“那时候三哥在国企上班,结婚时就有了‘三大件’,我经常借来骑,每次村里的孩子一窝蜂地跟在后面追,别提多风光了。”出生于1965年的薛浩霖仿佛对车子有着天然的喜好,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属于奢侈品,至七八十年代,自行车和手表、缝纫机一起,成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作为既能解决出行问题,又能彰显家庭经济实力的物件,人们对自行车的重视又远远超过了手表和缝纫机,尤其对青年男性来说,拥有一辆自行车几乎成了青少年时代的梦想。
薛浩霖依稀记得,30多年前,一辆普通自行车大概要100多元,如果买“飞鸽”、“永久”这样的名牌价格会更贵,但那时候在单位上班工资才二三十元,他没有正式工作,自然是买不起的。最关键的是,除了价格之外,什么都要凭票购买的现实让自行车也极度稀缺。最终,薛浩霖梦想着结婚就能有一辆自行车的愿望落空了,如今回想起来仍然觉得遗憾。婚后第一年,为了方便出行,薛浩霖给自己套了一辆小马车,平时小两口出门和在地里拉货,主要靠这辆小马车。后来家中耕地从原先的7亩增长到了12亩,小马车满足不了生活需求了,25岁那年,他筹钱买了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那时候的拖拉机主要是农用,但一家人出行也靠它,拉的人多,装的东西也多,比自行车还快。”薛浩霖回忆,手扶拖拉机用了没两年,因为家里耕地增加到17亩,他就又买了全村第一台四轮拖拉机,“那时候乡下人还没有私家车的概念,我那辆四轮拖拉机就成了私家车,村里人要去趟县城,或者谁家里有个红白喜事要用车,全靠我的‘私家车’呢!”
薛浩霖仿佛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31岁那年,三马子(三轮农用车)开始流行。三轮农用车驾驶轻松、省油、速度快,很多人都买了,他也就把四轮手扶拖拉机换成了三马子。因为有了便捷的交通工具,薛浩霖开始琢磨着干点事儿。他驾着三马子一边种地,一边到距离家乡60公里外的武威市天祝县做起了废品收购生意。
如今生活从轿车回归单车
1999年,34岁的时候,薛浩霖正式从永登大同镇搬迁至天祝县华藏镇,开始了他的废品收购生意。因为出行需要,薛浩霖又把三马子换成了微货车,废品收购生意也从自己走街串巷向废品收购物流转换。到38岁时,他已经拥有了一辆载重5吨的福田轻卡,几乎垄断了华藏寺到武威市区整条线路的废品收购生意,并直接对接各大收购站,生意越做越大。他驾驶着自己的福田轻卡,自己收货、装货、囤货后,再用半挂车或者火车皮(有这么大吗)发往西安、广东等地,成了当地行业里的“薛老板”,出外也开始住宾馆、吃大餐。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得以普及。2006年,41岁的薛浩霖有了人生第一辆正儿八经的私家车——桑塔纳2000。和以往他手中那些兼顾拉人和拉货的车不同,这辆桑塔纳轿车,是他作为“老板”身份的象征。但开了两年之后,这位薛老板还是认为,轿车的实用性不大,孩子在外地上学,平时家里就两口人,基本没有多少机会用,于是他又卖掉轿车,买回了一辆皮卡车。
2018年,53岁的薛浩霖手里还有一辆福田轻卡和一辆皮卡车,但由于废品行业行情不好,他已经彻底放弃了以前的生意,专职给女儿带孩子,而这两辆车,也基本没有人开了。薛浩霖说,为了方便出行,在银行工作的女儿去年专门给他买了一辆轿车。但自从市区普及开共享单车之后,他出门反倒不喜欢开车了。
“以前的人生目标就是坐宝马,现在真的坐上了,倒觉得没多大意思,还不如自行车好呢。”经历各式各样的代步工具和运输车辆之后,薛浩霖反倒更喜欢现在健康、简单的生活,如今他和爱人一起照顾两个外孙,每年外出旅游,生活惬意。他感叹,现在出行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出门买菜有共享单车,去市中心吃饭有网约车、出租车,到外地旅游有高铁、飞机,就算去了别的城市,各种交通工具也是应有尽有,十分方便,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出行交通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不在于你自己拥有什么,而是社会上有什么,你就可以享受什么,越来越方便了。(记者 谭安丽 文/图)